“作为中国医疗高地之一,广东省人口众多,病例丰富,医学科学家勇于创新,特别是在临床技术上有着显著优势。”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段宇飞介绍,虽然距离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许多差距,但广东的一些名院、名医的临床水平和学术能力毫不逊色,部分领域已经实现领先。
作为广东卫生健康事业的管理者,段宇飞一直推动在全系统发扬“广东医生精神”,该精神的第二点就是“崇尚科学”。服务患者、锐意创新、发展学科、攀登高峰成为广东医生的科学梦。
▲6月6日,医院建设“登峰计划”正式启动。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段宇飞(前排左五)与首批选出的9家医院签署目标管理责任书。图中后排左五为时任广东省副省长余艳红
为世界贡献广东方案
“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整体发展的一个缩影,广东的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资源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了许多值得宣传和推广的经验、成果。”今年7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广州召开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为广东医学科技创新点赞。
郭燕红说,目前中国医疗技术发展重点体现在四个方面,“微创、无创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日臻成熟;以器官移植为代表的器官功能替代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效”,广东全部有所突破。
她提到了何建行首创无管化微创外科手术、庄建构建3D可视化辅助诊疗系统等尝试,她还专门介绍了中山一院年牵头研发的微循环成像系统。
“将探头放在患者舌下,将血管内的血液流动转化成动态图像,我们就可以直观地查看休克病人的微循环状态。”中山一院重症一科主任陈娟说。这是我国首次实现休克微循环评估的可视化,极大提高了重症休克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成功率。该院严重脓毒血症患者救治成功率超过90%以上,远远高于国际上报道的30%~70%,其中不乏该系统的贡献。
微循环成像系统可以帮助医生尽可能地延长休克患者的生命,而郭燕红所说“精准化、个体化治疗”的代表,医院的团队则将科研重心放在了慢性肾病等慢性疾病的防治上,“通过对慢性肾损伤患者的大样本分析,明确了叶酸缺乏是高血压人群肾功能减退的重要危险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策略,使肾损伤进展的风险降低了56%。”
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的科研成果。依托器官衰竭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她领衔的“国家创新研究群体”专家团队已成功创建预测急性肾损伤发病、发展和预后风险的新方法和防止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临床新策略。她首创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向上滴定法”,让慢性肾脏病患者进展至尿毒症的风险降低50%,进入透析的时间平均延迟3.5年。
“只有贴近患者才能做好科学研究。”侯凡凡说。我国慢性肾病的患病率为10.8%,约有1.2亿患者,每年约7万例进入尿毒症,如果能让每位患者推迟1年进入透析,全国每年将节省医疗资源70亿元。
如今侯凡凡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写入全球慢性肾脏病治疗指南,形成了防治慢性肾脏病的中国处方,近期她又首创儿童急性肾损伤诊断国际新标准。
▲侯凡凡院士(左二)与患者交流,她长期坚持临床学研究,试图为肾脏病患者找一条出路
而在另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钟南山院士和实验室主任冉丕鑫教授也创造性地提出了慢阻肺早期防治的中国模式,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逆转慢阻肺病程秘诀。
“临床上接收的都是中晚期患者,治疗效果很差,死亡率、再住院率和致残率都很高。”钟南山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高达8.2%,为此他和冉丕鑫、周玉民等专家年10月开始了全球首个大型治疗早期慢阻肺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近3年,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健康研究所和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都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论文,此外还有不少论文见于《柳叶刀》等;冉丕鑫教授主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与综合防治》还获得了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不能只搞研究,更重要还是解决患者的问题。”钟南山说。他一直积极推动“临床-基础-临床”快速转化的医学研究理念。在他和冉丕鑫的指导下,实验室慢阻肺团队研创了适合国情的慢阻肺社区筛查技术,建立了适于基层和社区使用与推广的慢阻肺管理系统,制定了针对普通人群、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的分层精准综合干预模式,并研究出适合国情的治疗慢阻肺的适宜药物。
除了慢阻肺领域,冉丕鑫和钟南山团队在其他领域也广有建树,比如牵头参与国际早期哮喘干预研究,为哮喘早期干预提供了新思路;率先分离我国首例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和H5N6株,对禽流感、MERS垂危患者治疗抢救成功率也领先国际同仁。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是广东医生的代表,吸引着不少年轻人投身广东医学事业
广东省传染病防控压力大,但除了成功阻挡MERS、埃博拉等外来传染病,省内传染病防治也取得良好成效。而这既得益于专科医生的努力,也得益于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广东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社区综合防治研究”课题组的努力。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郝元涛是课题组的牵头人,他同时还承担了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个广东省公共卫生创新平台建设项目,都与传染性疾病有关。据他介绍,近年来广东省通过学科领军人才与团队引进、传染病预防与快速诊断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规范化治疗管理乃至与互联网的融合等,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我们在广州市、深圳市和中山市部分区镇建立了覆盖万人口的示范区,创建了大规模的涵盖艾滋病、乙肝两大传染病的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以及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队列,建立了华南地区艾滋病、乙肝全方位防治系统,将艾滋病和乙肝专题研究成果在示范区验证推广并形成了适宜社区的‘三病’有效管理与个性治疗方案。”郝元涛说,目前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降低“三病两率”(新发感染率或发病率、病死率)的核心任务已初步实现。
▲5月24日,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彭炜(右三)、科教处处长张一愚(右二)调研中山五院医教研工作
年12月,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对传染病专项课题开展现场督导,充分肯定了传染病专项取得的成绩,办公室副主任杨哲称赞说:“广东传染病专项已经进入关键的攻坚决胜阶段,应继续攻坚克难,推动突破性、标志性成果建设,全面提升传染病诊防治水平。”
作为国家结核病防治示范区研究课题的具体负责人,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主任周琳则从两个方面举例介绍了结核病防治取得较大成效的原因。
一个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结核病防控跨越式发展。比如中山大学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黄曦开发的结核分枝杆菌恒温核酸检测系统,可实现70分钟内出检测结果,比传统方法提高15%~30%的检出率。
另一个是运用信息化新技术实现弯道超车。通过科研项目创新,省结控中心首创GPS-GIS肺结核患者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结核病防治的数据化与智能化;同时打造了结核病远程多学科综合精准会诊系统,较大提升了基层结核病诊断水平。
为科技进步独辟蹊径
年6月,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中国从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年的第48位,是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这一大跨步前进,离不开医学领军人物的付出。
短短几年,仅广东就有:
侯凡凡(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机制和临床防治)
何晓顺(腹部多器官移植及器官联合移植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
马骏(鼻咽癌诊疗关键策略研究与应用)
刘奕志(白内障复明手术体系的创建及其应用)
徐瑞华(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策略创新与应用)
汪建平(基于肛门功能和性功能保护的直肠癌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侯金林(慢性乙型肝炎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
冉丕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与综合防治)
郭姣(调肝启枢化浊法防治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基础与应用研究)
宋尔卫(乳腺癌转移的调控机制及靶向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
等多名广东医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引领着医学的发展潮流。
“年7月23日,中国广州,已载入世界肝移植历史!”写下这句话时,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主任医师王东平难掩激动。他作为手术团队的成员,亲历了世界上第一例无缺血人体肝移植手术,见证了器官移植技术的一次颠覆,“我们终于不必再讲别人的创新,而是汇报我们的突破。”
这是一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手术,它打破了器官移植的技术天花板,就像现代火药的诞生,直接把该学科从冷兵器时代推进热兵器时代——因为不需要对移植器官进行冷保存等操作,中山一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术带头人何晓顺曾将之形象地描述为“热移植”。
奇迹是何晓顺一手策划并实现的。
“器官移植诞生60多年来,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一个是排斥反应,一个是缺血灌注损伤。”何晓顺说,传统手术环境下,器官在移植前处于无血状态,而缺血会导致器官损伤,甚至出现无法移植的情况。在我国器官移植长期供不应求的背景下,何晓顺决定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
过去的30年里,何晓顺创造了多项器官移植世界纪录,患者生存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年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让他有底气去挑战不可能的任务。“我是年下半年提出这个概念的,当时很多人认为我异想天开。”何晓顺笑着说,随着他研发出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医学研究史上首次实现器官离体状态下长时间保持功能与活力,无缺血器官移植成为可能,并且从设想到落地只用了短短2年。
▲何晓顺教授为患者做手术
当天躺在手术台上的是51岁的王先生,他身患深化肝硬化合并小肝癌,肝移植是最后的希望。在他心怀忐忑时,何晓顺给了他一颗定心丸:“我们发明了一种新手术方式,整个移植过程中,肝脏里的血一直是热的,相当于搭建了一座生命桥梁,器官几乎零损伤。”
王先生很高兴地答应了,何晓顺也没有让他失望。“感谢何教授让我重获新生。”王先生哽咽着说,术后他的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传统肝移植手术,并发症明显减少,半个多月后他就出院了,也因此少花了很多医疗费。
王先生出院前两天,另一名50岁的肝硬化患者也成功接受了肝脏热移植手术。“无缺血肝移植已经是我们团队的常规手术了,截至年9月,已经成功完成了25例。”何晓顺说。今年4月,他又把热移植理论应用到肾移植上,实现了世界首例无缺血肾移植。心脏、肺等器官移植的应用也不再遥远。
7月1日,在西班牙举行的第27届国际器官移植大会上,继器官捐献的中国模式后,何晓顺把器官移植的新模式推向了世界。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器官移植只能向欧美发达国家取经,如今早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
“我要将热移植标准化、流程化,以后换肝、换肾就像是汽车换零件,螺丝松一下紧一下就完成了。”何晓顺说,他计划用5年的时间让全世界都采用器官热移植手术,让他们对广东医生的医学创新实力叹为观止。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奕志的突破也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北京普通的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北京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