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三味药蚯蚓蜘蛛与蟾蜍

白癜风诊疗体系 http://www.victroncapital.com/

二二〇、蚯蚓

蚯蚓气寒,伤寒瘟病,

大热狂言,投之立应。

(一)、概述

蚯蚓

拼音QiūYǐn

别名蠖蚓、竖蚕(《尔雅》),丘螾(《淮南子》),蝽端(《淮南子》高诱注),附蚓、寒蟪、寒蚓(《吴普本草》),蜿螾、引无(《广雅》),曲螾(崔豹《古今注》),曲蟮(《小品方》),土龙(《别录》),地龙子(《药性论》),地龙(《圣惠方》),朐躵、土螾(《纲目》),虫蟮(《贵州民间方药集》)。

出处《本经》

来源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正蚓科动物背暗异唇蚓等的全体。

①参环毛蚓

7~9月间采收。据广东经验,可用鲜辣蓼草捣烂成糊,加入茶卤和清水,倒在蚯蚓多的地方,以诱捕之,捕得后拌以稻草灰,用温水稍泡,除去体外粘膜,剖腹,洗净体内泥沙,晒干或焙干。商品称为"广地龙"。

②背暗异唇蚓

6~9月采收。捕后用草木灰呛死。洗去灰晒干或烘干。商品称为"土地龙"。

原形态①参环毛蚓

体圆柱形,长11~38厘米,宽5~12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头部包括口前叶和围口节2部,围口节腹侧有口,上覆肉质的叶,即口前叶;眼及触手等感觉器全部退化。自第2节起每节有刚毛,成环状排列,沿背中线,从11~12节始,节间有一背孔。背部紫灰色、后部稍淡、刚毛圈稍白;14~16节,为生殖环带,其上无背孔和刚毛,此环带以前各节,刚毛较为粗硬。雌性生殖孔1个,位于第14节痕面正中;雄性生殖孔1对,位于第18节腹面两侧,外缘有效条环绕的浅皮褶,受精囊孔3对,位于6~-7,7~8、8~9节间,第6~9各节间无隔膜。附近常有乳头突,受精囊球形,管短,盲管亦短,内2/3微弯曲数转,为纳精囊。

生活于潮湿疏松之泥土中,行动迟缓。以富含有机物的腐殖土为食。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②背暗异唇蚓

体长10~27厘米,宽3~6毫米。背孔自8~9节间开始,灰褐色。每节刚毛4对,生殖环带在第26~34节之间,呈马鞍形。雌性生殖孔1对,位子第14节;雄性生殖孔1对,在第15节腹侧,附近表皮隆肿如唇状。受精囊孔2对,位于9~10、10~11节间。

生长潮湿而多有机物处。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状①广地龙

干燥全体,呈长条薄片状,头端及尾端仍保持原来形状。全体弯曲不直,体前稍尖,中央有口,尾端钝圆,体背色棕红或灰红,腹部色较淡,前端有一环带,色浅,习称"白颈"。体壁较厚。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腥,味微咸。以条大、肥壮、不碎、无泥者为佳。

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②土地龙

干燥全体呈弯曲的圆柱形,体完整,口位于较尖的一端,肛门开口于钝圆的一端,环带多不显明,体表灰棕色,常附有泥土。质轻跪,易折断,折断后,中间充满泥土。气腥,味微咸。以条大、不碎者为佳。

主产河南、山东、江苏、福建、安徽等地。

化学成分各种蚯蚓含蚯蚓解热碱,蚯蚓素,蚯蚓毒素。广地龙含G-羟基嘌呤等。蚯蚓又含含氮物质如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以及黄嘌呤、腺嘌呤、鸟嘌呤、胆碱,胍等。

蚯蚓的脂类部分中含硬脂酸、棕桐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直链奇数碳的脂肪酸及有分枝的脂肪酸、磷脂、胆甾醇等。

蚯蚓的黄细胞组织中,含碳水化物、脂类、蛋白质及色素;隋含碱性氨基酸有组氨酸、精氨酸、赖氨酸;其黄色素可能即核黄素或其相似物质。

蚯蚓含一种酶,在pH8.0~8.2时能使蚯蚓溶解。

药理作用①降压作用

广地龙酊剂,干粉混悬液、热浸液、煎剂等对麻醉犬、大鼠、猫及慢性肾性高血压大白鼠均表现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犬和猫静脉注射地龙后的降压作用有急速耐受现象,但口服及临床应用则无。其降压原理可能是由于直接作用于脊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或通过某些内感受器反射地影响中枢,引起部分内脏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地龙B1对麻醉犬、兔以及正常和肾型高血压大白鼠均有显着的降压作用,先出现轻度的短暂而骤然的血压降低,继以略升,随后又出现缓慢而持久的下降,它与酊剂的作用并不完全一致,但仍保存着酊剂中主要降压成分,而酊剂的降压作用又较次黄嘌呤强而持久。也有报道从地龙中提出的成分可使血压降到零,动物死亡。蚯蚓解热碱可使兔血压缓慢下降,如静脉注射可产生休克样血压下降。甘肃和政县所产直隶环毛蚓和日本杜拉蚓有同样的降压效果。用海州常山和广地龙按2:1制成混悬液及混合液,两者对降压可起协同作用。地龙水、醇、丙酮提出成分亦有一过性或中等度的降压作用。

②对平滑肌的作用

从广地龙中提得一种含氮的有效成分,对白鼠及家兔肺灌注具有显著的舒张支气管作用,并能拮抗组织胺及毛果芸香碱对支气管的收缩作用,静脉注射于豚鼠,50%的动物可耐受致死量的组织胺。近年制备的注射液对豚鼠肺灌流实验,亦表明有支气管松弛作用,对组织胺喷雾所致豚鼠哮喘有保护作用;能对抗组织胺对豚鼠离体肠管的收缩作用。但从广地龙中提出一种引湿性淡黄色针状结晶,对离体和在位子宫均能增高紧张度,引起痉挛性收缩,静脉注射或灌胃可使子宫瘘管的收缩波明显增大,说明此物质对子宫纵行肌似有更强的作用,此结晶对兔在位肠管有强烈兴奋,大鼠离体后肢灌流能强烈收缩血管,大剂量引起豚鼠支气管轻度收缩。日本报告在对多种离体平滑肌脏器及兔耳的实验中,证明地龙浸出液的直接作用为使血管收缩,而中枢作用则使血管扩张。

③解热作用

蚯蚓水浸剂及蚯蚓解热碱对大肠杆菌毒素、温刺引起的人工发热之家兔,均有良好的解热作用,但对二硝基酚引起之发热则无影响。其解热原理:首先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续发的使散热增加,同时体内产热也增加,但前者超过后者,因而体温下降。

④镇静、抗惊厥作用

热浸液、醇提溶液对小白鼠及兔均表现镇静作用,地龙对五甲烯四氮唑及咖啡因引起的惊厥有拮抗作用,对兔,小鼠的电惊厥也能对抗,如与海州常山合用,在对抗咖啡因引起的惊厥有协同作用,但不能对抗士的宁引起的惊厥,其乙醇浸出液并不影响蟾蜍的脊髓反射和谢切诺夫反射。广地龙和皖地龙。地龙内脏和表皮在抗惊厥的强度上并无差别。注射地龙浸出液后家兔血清钙含量降低,对血清钾和胆碱酯酶含量无明显变化。此外,水浸、乙醇或丙醇提取物之水溶成分对兔角膜有麻痹作用。

毒性早年日本报道蚯蚓毒素及蚯蚓解热碱均有毒性。广地龙注射液用相当于人剂量的~倍注射于小白鼠及豚鼠尾静脉或腹腔,均无死亡,小白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方95~克/公斤。其内脏粉热浸液给小白鼠静脉注射半数致死量为38.5克/公斤,以地龙粉10毫克/公斤给大白鼠灌胃,45天未见任何毒性,地龙对兔,小鼠,犬灌胃或静脉注射均说明毒性较低。甘肃和政地龙与广地龙毒性亦无差别.地龙与海州常山合用,其急性及至急性毒性方面并不表现增强。地龙B1可使家兔肾脏排泄功能(酚红试验)轻度降低。

另曾报道一种地龙的浸剂肺灌注(豚鼠)有舒张支气管的作用。

(二)、药用价值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漂净,及时捞出,晒干,切段。

《纲目》:"(蚯蚓)入药,有为末,或化水,或烧灰者,各随方法。"

性味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有小毒。"

归经入肝、脾、肺经。

①《本草求原》:"入脾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止喘,通络。治高热狂躁,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中风半身不遂,喘息,喉痹,关节疼痛,齿衄,小便不通,瘰疬。痄腮,疮疡。

①《本经》:"主蛇瘕,去三虫,杀长虫。"

②《别录》:"疗伤寒伏热狂谬,大腹,黄疸。"

③陶弘景:"温病大热狂言,饮其汁皆瘥,与黄龙汤疗同也。熬作屑,去蛔虫。"

④《药性论》:"主蛇毒。"

⑤《唐本草》:"《别录》云:盐沾为汁,疗耳聋。"

⑥《蜀本草》:"解射罔毒。"

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并痫疾,去三虫,天行热疾,喉痹,蛇虫伤。"

⑧《本草衍义》:"治肾脏风下疰病。"

⑨《滇南本草》:"祛风,治小儿瘈疭惊风,口眼歪斜,强筋治痿。"

⑩《纲目》:"主伤寒疟疾大热狂烦,及大人小儿小便不通,急慢惊风,历节风痛,肾脏风注,头风,齿痛,风热赤眼,木舌,喉痹,鼻息,聤耳,秃疮,瘰疬,卵肿,脱肛,解蜘蛛毒,疗蚰蜒入耳。"

⑾《会约医镜》:"治跌打损伤,痘疮紫黑。"

⑿《科学的民间药草》:"有解热、利尿、舒展支气管作用,可治气喘等病。"

⒀《山东中草药手册》:"解毒,通络,平喘,降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烂、化水或研末调敷。

注意①《药对》:"畏葱、盐。"

②《本草经疏》:"伤寒非阳明实热狂躁者不宜用,温病无壮热及脾胃素弱者不宜用,黄疸缘大劳,腹胀属脾肾虚,阴虚成劳瘵者,咸在所忌。"

(四)、复方

复方①治伤寒六、七日热极,心下烦闷,狂言,欲起走:大蚓一升破去(土),以人溺煮,令熟,去滓服之。直生饺汁及水煎之,并善。(《补缺肘后方》)

②治小儿急慢惊风:白颈蚯蚓,不拘多少,去泥焙干,为末,加朱砂等分,糊为丸,金箔为衣,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白汤下。(《摄生众妙方》)

③治小儿慢惊风,心神闷乱,烦懊不安,筋脉拘急,胃虚虫动,反折啼叫:乳香(研)半钱,胡粉一钱。上二味,合研匀细,用白颈蚯蚓生捏去土,烂研和就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煎葱白汤下,更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乳香丸)

④治抽筋:地龙一条,胡黄连一钱。水煎,日服三次。(《吉林中草药》)

⑤治高血压:活蚯蚓三至五条,放盆内排出污泥后切碎,鸡蛋二至三个,炒熟吃,隔天吃一次,至血压降至正常为止。(《山东中草药手册》)

⑥治中风半身不遂:地龙三钱,全蝎二钱,赤芍四钱,红花三钱,牛藤四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⑦治风头痛及产后头痛:地龙(去土,炒)、半夏(生姜汁捣作饼,焙令干,再捣为末)、赤茯苓(去黑皮)各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字至半钱匕,生姜、荆芥汤调下。(《圣济总录》地龙散)

⑧治头痛目运,及喉痹缠喉风等:长蚯蚓不拘多少,以龙脑、麝香相和研匀,丸如麻子大。每用以生姜汁涂鼻中,每边各内一丸。(《圣济总录》龙珠丸)

⑨治喉痹:地龙一条,细研,用白梅去核,以皮裹之,重着薄绵再裹,含咽津。(《圣惠方》)

⑩治风赤眼:地龙十条炙干,捣细罗为散,夜临卧时,以冷茶调下二钱,服之。(《圣惠方》)

⑾治支气管喘息:地龙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次一钱,日服三次,温开水下。(《吉林中草药》)

⑿治阳毒结胸,按之极痛,或通而复结,喘促,大躁狂乱:生地龙四条,洗净,研如泥,入生姜汁少许,蜜一匙,薄荷汁少许,新汲水调服。若热炽者,加片脑少许,即与揉心下,片时自然汗出而解,不效再服一次。(《伤寒蕴要》)

⒀治齿断血出不止:干地龙末一钱,白矾灰一钱,麝香末半钱,同研令匀,于湿布上涂药,贴于患处。(《圣惠方》)

⒁治齿痛:蚯蚓干者,捣末,著痛处。(《千金方》)

⒂治小便不通:蚯蚓杵,以冷水滤过,浓服半碗。(《斗门方》)

⒃治聤耳,脓血出不止:地龙末,吹入耳中。(《圣惠方》)

⒄治耵聍塞耳聋,强坚挠不可得出者:地龙五七条湿者,捣取汁,数数灌之,即轻挑自出。(《圣惠方》)

⒅治耳聋气闭:蚯蚓、川芎藭各两半。为末,每服二前,麦门冬汤下,服后低头伏睡,一夜一服,三夜,效。(《圣济总录》)

⒆治鼻中息肉:白颈蚯蚓一条,猪牙皂荚一挺。上药,纳于瓷瓶中,烧熟,细研,先洗鼻内令净,以蜜涂之,敷药少许在内,令清水下尽。(《圣惠方》)

⒇治瘰窃溃烂流串者:荆芥根下段煎汤,温洗良久,看疮破紫黑处,以针刺去血,再洗三、四次,用蚯蚓一把,炭火上烧红为末,每一匙入乳香、没药、轻粉各半钱,穿山甲九片(炙为末),油调敷之。(《纲目》)

(21)治木舌肿满:蚯蚓一条,以盐化水涂之,良久渐消。(《圣惠方》)

(22)治对口毒疮,已溃出脓:蚯蚓,捣细,凉水调敷,日换三、四次。(《扶寿精方》)

(23)治龙缠疮毒:蚯蚓一条,连泥捣敷。(《纲目》)

(24)治小儿代指逆肿:猪脂和曲蟮研敷,敷易之。(《圣惠方》)

各家论述①《纲目》:"蚯蚓,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

②《本草经疏》:"蚯蚓,大寒能祛热邪,除大热,故疗伤寒伏热狂谬。咸主下走,利小便,故治大腹、黄疸。"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

应用地龙注射液、复方地龙注射液及口服地龙粉治疗无产重并发症的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据52例的观察,显效者25例(48.1%);另据例统计,控制不发者44例,显效者17例,共占60%;又据54例分析,显效21例(40%)。用法:地龙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干地龙1.5克),第1次肌注1毫升,如无不良反应,第2天可改为2毫升,每日1次,连续注射1~2个月。复方地龙注射液(每2毫升相当于地龙4克,黄芩素4毫克),每日肌注2毫升,连续注射1~2周,症状初步控制后,改为隔日注射1次,注射30针为一疗程。口服地龙粉(炒熟后研),每次3~4克,日服3~4次,温开水送服,最大量1次可服9克。据临床观察,地龙粉及注射液对哮喘具有一定的解痉、平喘作用,痰多的病人,可使痰易咳出,口服粉剂后患者胸闷可见逐渐减轻。复方地龙注射液对"热喘"(舌质红,苔较厚,痰粘黄)患者的疗效较满意。地龙注射液未见严重全身反应。但对于高度过敏体质的患儿,要提高警惕,第一针注射时须观察10~15分钟再离开,如发生过敏反应,可及时处理。在应用上述复方地龙注射液时曾碰到1例典型的过敏反应(经皮内试验对照核实),由于抢救及时,始使症状逐渐消失。

此外,亦可用30%地龙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治疗小儿急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每次0.5~1.0毫升注射于中府穴,病情重者加用定喘穴,或单用定喘穴。注射深度5~8分(同身寸),每日注射1~2次,6天为一疗程。凡双穴者每次取1穴,交替注射。另有用50%地龙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气管炎,每日1次,在双侧肺俞穴交替注射,10天为一疗程,共治93例。总有效率:单纯型58.9%,喘息型38.9%;其中显效者单纯型2例,喘息型4例。或用地龙焙干研粉,猪胆汁煎煮浓缩烤干研末,两者按6(地龙):4(猪胆)比例,混合装胶囊,或蜜制成丸;每次5分,日服3次;共治慢性气管炎例,总有效率:单纯型74.4%,喘息型67.5%,其中显效者单纯型22例,喘息型31例。

②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将白颈蚯蚓去其体外脏泥,置玻杯内,加等量白糖腌渍。由于白糖的作用,蚯蚓逐渐分泌出白黄色粘液;约15~20分钟后,即失去活力而死亡。然后用玻棒用力搅拌,即成糊状灰棕色的蚯蚓糖浆,装瓶备用。用时将此糖浆直接涂于肿胀处,再用纱布覆盖固定。约2~3小时换1次,以保持患处湿润为度。每次换药前须先用冷盐开水清洗皮肤。一般于治疗后1~3天内退烧、退肿。

③治疗高血压病

取干地龙40克,捣碎投入60%酒精毫升中,每日振荡2次,浸渍72小时以上,备用。服用时过滤去渣,使成40%地龙酊。每次10毫升,日服3次。不能饮用酊剂者,改用纯地龙粉水泛为丸(外加少量赋形剂),每次3~4克,日服3次。可连续给药30~60天,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有一定疗效。另据报道,有用地龙半提纯品"地龙B1液"每次2毫升(含生药8克),日服3次,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其降压有效率在90%以上,对照组(用双氢氯散疾)降压有效率为72.7%;对症状的改善地龙B1有效率为79%.对照组为70%。应用本品未发生明显副作用。

④治疗下肢溃疡

用蚯蚓若干条,浸于清水中吐净泥土,取出置于纱布上吸净体外水分投入清洁容器内,加适量白糖(蚯蚓2份,糖1份),静置,蚯蚓即逐渐析出体液而萎缩。1~2小时后,去蚯蚓,将所得液体过滤,不必消毒。平时需保存于冰箱或阴凉处,时久则变质不可用。临用时以适当大小的纱布块2~3层,浸湿蚯蚓糖浆敷于患处,外加油纸包扎。每日用滴管将蚯蚓糖浆直接滴于纱布上数次,以保持其湿度,隔数日换纱布1次。另有1例下腿溃疡患者,病程27年,经予白颈蚯蚓每日吞服1条(冷开水洗净,以温开水浸软的豆腐衣包裹,食前吞服),先后共吞服余条,溃疡愈合。

⑤治疗骨折

对股骨干骨折局部敷地龙浆,内服地龙接骨丸。一般敷药后患处感到发凉、舒服,可在1小时内获得止痛效果,24小时后肿胀消退,为骨折早期整复固定创造了有利条件。制剂及用法:㈠地龙浆:取新鲜地龙数十条,清水洗净,取出加1/3的白糖,捣成糊状,加冰片少许即成。用时涂于数层纱布上敷患处,整复前每日更换1次,如有伤口应避开。㈡地龙接骨丸:取干地龙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山药粉为衣。每次2钱,日服2次。

⑥治疗丹毒

用活地龙5份,食糖1份,加适量凉水同拌,使蚯蚓自溶成糊状;或按此比例捣烂成糖泥。涂擦或外敷患处,每日2~3次。共治20余例,均于2~3日痊愈。

⑦治疗沙眼

用白颈蚯蚓数条,放在冷开水中反复洗涤,去净泥土,放入大口玻璃瓶中,按蚯蚓体重加入1/10药用氯化钠,蚯蚓体液即行渗出;半小时后抛弃蚯蚓,将体液过滤,再在60℃的温水中进行间歇的水浴加温,每次30分钟,反复3~4次即可,冷却后放低温处或冰箱储藏。用时以消毒棉签浸沾药液,在充分暴露的结膜上轻轻涂抹,或放在眼药瓶内点眼亦可,每日点眼或涂抹2~3次。治疗37例,全部治愈。疗程平均10.4天。所治病例中,有3例并发沙眼性眼睑下垂,在用药后6~7天消失,眼裂恢复正常。另以30%氯化钠溶液滴眼治疗10例作对照,治疗10天,未见任何改变。

此外,有用蚯蚓糖糊治疗带状疱疹,每日外搽1次,用药后能立即减轻疼痛,庖疹逐渐干燥,一般5~8日痊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二二一、蜘蛛

蜘蛛气寒,狐疝偏痛,

蛇虺咬涂,疗肿敷用。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蜘蛛

拼音ZhīZhū

别名次蟗、蛛蝥(《尔雅》),蠾蝓、蝳蜍(《方言》),网工(《广雅》),缀蝥(《尔雅》郭璞注),社公(《方言》郭璞解),蚰蟱(《别录》),网虫、扁蛛(《现代实用中药》),圆蛛、癞癞蛛、蛛蛛、到麻(《吉林中草药》)。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圆网蛛科动物大腹圆网蛛等的全虫。夏、秋间捕捉,入沸水烫死,取出,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体圆形或椭圆形,头胸部被有背甲1枚,无分节状态。口小,适于吮吸;单眼4对,位于头胸部背面的前端参差排列。下有附肢6对;第1对为钳角,似大颚,呈单螯状,内通毒腺;第2对为脚须,似触角,在雄性则末端膨大成交配器;其它4对均为步足,各由7节组成,其跗节末端有钩爪2枚,中间丛生细毛,有吸附作用。腹部圆大而软,与头胸部相连处,缢缩成细腰;前腹面中央有生殖孔,并有生殖板覆盖;其两侧有肺囊的气孔1对;后腹面有时有气管的气孔1对或台而为一;腹面后端有肛门;其前方有疣状的小突起3对,即纺锤突,尖端有孔,内通纺绩腺,能分泌一种粘液,凝结成丝而结网。

大多营单独生活,夜间则活跃,通常结网于树间、檐下、屋角等处,兜捕其他小虫为食,也吃其他蜘蛛。

本动物的蜕壳(蜘蛛蜕壳)、网丝(蜘蛛网)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二)、药用价值

炮制①《雷公炮炙论》:"凡用(蜘蛛)去头足了,研如膏,投入药中用。"

②《长沙药解》:"炒枯存性研细用。"

性味苦,寒,有毒。

①《别录》:"微寒。"

②《日华子本草》:"冷,无毒。"

③《品汇精要》:"性微寒,有毒。"

归经《长沙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祛风,消肿,解毒。治狐疝偏坠,中风口歪,小儿慢惊、口噤,疳积;疔肿,瘰疬,疮疡,蜈蚣、蜂、蝎螫伤。

①《别录》:"主大人小儿癀。""疗小儿大腹丁奚三年不能行者。"

②陶弘景:"蜂及蜈蚣螫人,取置肉上,则能吸毒。又以断疟及干呕、霍乱。"

③《唐本草》:"主蛇毒,温疟,霍乱,止呕逆。"

④《日华子本草》:"斑蜘蛛治疟疾,疔肿。"

⑤《本草图经》:"蛇啮者涂其汁,小儿腹疳者,烧熟啖之。"

⑥《纲目》:"主口歪,脱肛,疔肿,胡臭,齿匿。"

⑦《长沙药解》:"破瘀消肿。"

⑧《本草求原》:"治红云血癣。"

⑨《吉林中草药》:"治瘰疬,疔疮,蜂、蝎螫伤。"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外用:焙干研末撒、捣汁涂或调敷。

注意《日华子本草》:"畏蔓青、雄黄。"

(四)、复方

复方①治阴狐疝气,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两。共为散。取八分之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金匮要略》蜘蛛散)

②治中风口歪僻:蜘蛛摩其偏急颊车上,候视正即止。亦可向火摩之。(《千金方》)

③治小儿慢脾风,初起寒热如疟,面黄肌瘦,啼声如猫吼:蜘蛛去头足,专用肚,火焙研末,每二分,配朱砂一分,共三分,为周岁内一次量,一岁以上者加倍,以白芥子煎汤送服。(《泉州本草》)

④初生儿口噤不开,不收乳:干蜘蛛一个(去足,口),新竹沥浸一宿,炙焦为末,干蝎梢七个(为末),腻粉一钱,同研匀,每服一字,乳汁调,时时滴儿口中。(《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立圣散)

⑤治疔毒:蜘蛛(去头),和乌糖捣烂贴患处。和酸饭粒及食盐捣贴亦可。(《泉州本草》)

⑥治瘰疬,无问有头无头:大蜘蛛五枚。晒干,细研,以酥调如血脂,每日两度贴之。(《圣惠方》)

⑦治颏下结核:大蜘蛛不拘多少。好酒浸过,同研烂,澄去滓,临卧时服之。(《医林集要》)

⑧治鼠瘘肿核痛,已有疮口出脓水者:蜘蛛二七枚。烧,敷之良。(《千金方》)

⑨治背疮:蜘蛛杵烂,醋和,先挑疮四畔令出血,根稍露,用药敷,干即易。(《千金方》)

⑩治走马牙疳,出血作臭:蜘蛛一枚,铜绿半钱,麝香少许。杵匀擦之。(《仁斋宜指方》)

⑾治聤耳出脓:蜘蛛一个,胭脂胚子半钱,麝香一字。为末。用鹅翎吹之。(《纲目》)

⑿治便毒初起:大黑蜘蛛一枚。研烂,热酒一碗,搅服,不退再服。(《寿域神方》)

⒀治吹奶疼痛:蜘蛛一枚。面裹烧存性,为末。酒服。(《纲目》)

⒁治恶疮:蜘蛛晒干,研末,入轻粉,麻油调涂。(《仁斋直指方》)

⒂治鼻息肉:蜘蛛、红糖适量。共捣烂,涂鼻息肉上。(《吉林中草药》)

⒃治蝎蟹人:蜘蛛研汁,敷之。(《广利方》)

⒄治卒脱肛:烧蜘蛛为灰末,敷肛。(《普济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二二二、蟾蜍

蟾蜍气凉,杀疳蚀癖,

瘟疫能治,疮毒可祛。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蟾蜍

拼音ChánChú

别名苦蠪(《别录》),蟾(《药性论》),虾蟆(《本草衍义》),蚵蚾(《全婴方论》),癞虾蟆、石蚌(《本草蒙筌》),癞格宝(《贵州民间方药集》),癞巴子、癞蛤蟆(《吉林中药手册》),癞蛤蚆(《药材资料汇编》),蚧蛤蟆、蚧巴子(《山东中草药手册》)。

出处《别录》

来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夏、秋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东北、华北);或杀死后除去内脏将体腔撑开晒干(华东、中南、华南)。这种干燥蟾蜍,商品称为"干蟾",除去内脏的商品习称"干蟾皮"。

原形态①中华大蟾蜍

体粗壮,长约10厘米以上,雄者较小。全体皮肤极粗糙,除头顶较平滑外,其余部分,均满布大小不同的圆形瘰疣。头宽大,口阔,吻端圆,吻棱显着。口内无锄骨齿,上下颌亦无齿。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对。眼大而凸出,后方有圆形的鼓膜。头顶部两侧各有大而长的耳后腺。躯体短而宽。在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的黑色纵斑;腹面不光滑,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前肢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掌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趾侧有绿膜,蹼尚发达,内跖突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雄性前肢内侧3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穴居在泥土中,或柄于石下及草间;冬季多在水底泥中。白昼潜伏,晚上或雨天外出活动,以捕获蜗牛、蛞蝓、蚂蚁、甲虫与蛾类等动物为食。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②黑眶蟾蜍

体长约7~10厘米。背部有黄棕色而略具棕红色的斑纹,腹面色浅,在胸腹部具有不规则而较显著的灰色斑纹。雄性第1、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

分布浙江、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生境分部主产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辽宁、吉林等地。

性状干蟾:全体拘挛抽皱,纵面有棱角,四足伸缩不一,表面灰绿色或绿棕色。除去内脏的,腹腔内面为灰黄色,可见到骨胳及皮膜。气微腥,味辛。以个大、身干、完整者为佳。

毒性因服食蟾蜍引起中毒,文献屡有报道。一般均于煮食后30~60分钟发生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头痛,甚或神志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微弱、心律不整等,心电图的表现酷似洋地黄中毒。蟾蜍的卵及其腮腺、皮肤腺的分泌物,含有多种毒性物质,其他部分是否有毒,尚不明了。烧煮并不能破坏或消除其毒性。曾有2例小儿,合食煮熟之蟾蜍一只后均发生严重中毒症状。其中1例5岁患儿经抢救脱险;另1例1岁半患儿抢救无效,于发病后7小时左右死亡。故一般认为蟾蜍不宜食用,如用作外敷药,其毒素亦可能吸收入血而引起中毒,应加注意。

(二)、药用价值

炮制蟾蜍:刷去灰屑泥土,剪去头爪,切成方块。炙干蟾:将铁砂倒入锅内烧热,取切好的干蟾放入拌炒,至微焦发泡时取出,筛去铁砂,放冷。民间有以活蟾蜍,用黄泥涂裹,放火灰中煨存性后,研细入药者。

①《蜀本草》:"《图经》云,取日干及火干之。一法刳去皮爪,酒浸一宿,又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涂酥炙干用之。"

②《纲目》:"今人皆风干,黄泥固济,煅存性用之。"

③《得配本草》:"阴干,酒浸三日,焙干用。"

性味辛,凉,有毒。

①《别录》:"有毒。"

②《日华子本草》:"凉,微毒。"

③《本草蒙筌》:"味辛,气凉,微毒。"

④《医林纂要》:"辛甘咸,寒。"

归经①《纲目》:"入阳明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脾、肺四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破症结,行水湿,化毒,杀虫,定痛。治疔疮,发背,阴疽瘰疬,恶疮,症瘕癖积,臌胀,水肿,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

①《四民月令》:"治恶疮疽。"

②《别录》:"疗阴蚀,疽疠,恶疮,猘犬伤疮。"

③陶弘景:"人得温病,斑出困者,生食一两枚。""烧灰敷疮。"

④《药性论》:"杀疳虫,治鼠漏恶疮。烧灰敷一切有虫恶痒滋胤疮。"

⑤《本草拾遗》:"主温病生斑者,取一枚,生捣绞取汁服之,亦烧末服;主狂犬咬发狂欲死,作脍食之,频食数顿。"

⑥《日华子本草》:"破癥结,治疳气,小儿面黄癖气。"

⑦《本草蒙筌》:"治小儿洞泻下痢,炙研水调吞之;疗大人跌扑损伤,活捣泥烂罯上;风淫生癣,烧灰和猪脂敷;煨熟啖,杀疳蚀成癖。"

⑧《纲目》:"洽一切五疳八痢,肿毒,破伤风病,脱肛。"

⑨《本草正》:"消癖气积聚,破坚癥肿胀。"

⑩《本草备要》:"发汗退热,除湿杀虫。"

⑾《医林纂要》:"能散,能行,能渗,能软,而锐于攻毒。主治痈疽疔毒,杀小儿疳积。剖其腹合肿毒上,三易则毒可消。"

⑿《本草再新》:"治疮疽发背,小儿脾胃不和,肝旺火甚,动风惊厥。"

⒀《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杀虫,消疳化毒,平惊散癖,行湿除黄。"

⒁《山东中草药手册》:"强心利尿,镇痛。治水肿腹水。"

用法用量外用:烧存性研末敖或熬膏摊贴。内服:煎汤,1只;或入丸、散,0.3~1钱。

(四)、复方

复方①治一切疮肿、痈疽、瘰疬等疾,经月不瘥,将作冷瘘:蟾蜍一枚(去头用),石硫黄(别U研)、乳香(别研)。木香、桂(去粗皮)各半两,露蜂房一枚(烧灰用)。上六味,捣罗为末,用清油一两,调药末,入瓷碗盛,于铫子内重汤熬,不住手搅,令成膏,绢上摊贴之。候清水出,更换新药,疮患甚者,厚摊药贴之。(《圣济总录》蟾蜍膏)

②治发背肿毒未成者:活蟾一个,系放疮上半日,蟾必昏愤,再易一个,如前法,其蟾必踉蹡;再易一个,其蟾如旧,则毒散矣。若势重者,以活蟾一个,或二三个,破开连肚乘热合疮上,不久必臭不可闻,再易二三次即愈。(《医林集要》)

③治早期瘰疽:蟾蜍,将其腹切开一厘米创口,不去内脏,放入少许红糖。将患指伸入其腹内,经二小时后,可另换一只蟾蜍,共用十只左右可愈。治其他炎症也有效。(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④治疔毒:蜘蜍一个,黑胡椒七粒,鲜姜一片,将上药装入蟾蜍腹内,再放砂锅或瓦罐内,慢火烧焦研细末。每次五厘,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⑤治胸壁结核和淋巴结结核破溃成漏孔:癞蛤蟆一个,白胡椒三钱,硫黄二钱。先将胡椒、硫黄塞入蛤蟆腹内,后用黄泥包裹蛤蟆厚约一、二寸,火内煨透,取出去泥,研细末,香油调成糊状,灭菌后,涂于无菌纱布条放入漏孔内,外盖纱布,每二至四天换药一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⑥治气臌:大虾蟆一个,砂仁不拘多少。为末,将砂仁装入蟆内令满,缝口,用泥周身封固,炭火煅红,候冷,将蟆研末,作三服,陈皮汤送下。(《绛囊撮要》蟾砂散)

⑦治腹中冷癖,水谷阴结,心下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逆害饮食:大蟾蜍一枚(去皮及腹中物,支解之),芒硝(大人一升,中人七合,瘦弱人五合)。以水六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一服后,未得下,更一升;得下则九日十日一作。(《补缺肘后方》)

⑧治破伤风:虾蟆二两半,切烂如泥,入花椒一两,同酒炒热,再入酒二盏半温热,去渣服之,通身汗出效。(《奇效良方》)

⑨治五疳八痢,面黄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大干蟾蜍一枚(烧存性),皂角(去皮、弦,烧存性)一钱,蛤粉(水飞)三钱,麝香一钱。为束,糊丸粟米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日二服。(《全婴方论》五疳保童丸)

⑩治小儿疳瘦成癖几危者:蟾蜍去头皮脏腑,以桑叶包裹,外加厚纸再裹,火内煨熟,口啖二支,十余日愈。若口渴,咽梨汁解之。(《本草蒙筌》)

⑾治大肠痔疾:蟾蜍一个,以砖砌四方,安于内,泥住,火煅存性,为末;以猪广肠一截,扎定两头,煮熟切碎,蘸蟾末食之,如此三、四次。(《纲目》)

⑿治小儿走马疳,牙斵臭烂,侵蚀唇鼻,亦治身上肥疮:蚵蛾(黄纸裹,煨焦)、黄连各末一两,青黛一钱。为末,入麝香少许研和。先以甘草汤洗去皮,令血出涂之。疮干好麻油调,湿则干用。(《全婴方论》田酥散)

⒀治癣:干蟾蜍烧灰,以猪脂和涂之。(《僧深集方》)

⒁治舌口生疮:胆矾一分,干蟾一分(炙)。上研为末,每取小豆大掺在疮上,良久,用新汲水五升漱,水尽为度。(《圣惠方》蟾矾散)

各家论述①《纲目》:"蟾蜍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杀虫匿,而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别录》云,治猘犬伤,《肘后》亦有方法。按沈约《宋书》云,张收为猘犬所伤,人云宜啖虾蟆脍,食之遂愈,此亦治痈疽、疔肿之意。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耳。古今诸方所用虾蟆,不甚分别,多是蟾蜍,读者当审用之,不可因名迷实也。"

②《本草经疏》:"虾蟆、蟾蜍,本是二物,经云一名蟾蜍者,盖古人通称蟾为虾蟆耳。经文虽名虾蟆,其用实则蟾蜍也。今世所用者皆蟾蜍,而非虾蟆,其功益可见矣。味辛气寒,毒在眉棱皮汁中。其主痈肿、阴疮、阴蚀、疽疠、恶疮、猘犬伤疮者,皆热毒气伤肌肉也。辛寒能散热解毒,其性急速,以毒攻毒,则毒易解,毒解,则肌肉和,诸证去矣。凡瘟疫邪气,得汗则解。其味大辛,性善发汗,辛主散毒,寒主除热,故能使邪气散而不留,邪去则胃气安而热病退矣。破癥、坚血者,亦以其辛寒能散血热壅滞也。近世治小儿疳疾多用,以其走阳明而能消积滞也。"

临床应用①治疗白喉

每次取活蟾蜍约克,明矾约33克,同放在石臼内舂烂,用纱布包裹成长方形(5×10厘米),置于患者前颈,绷带固定。当时患者即有清凉舒适感,约经4~5小时咽喉部分泌物减少。重症患者4~6小时更换1次,轻症6~10小时更换1次,经20小时后即感咽喉部湿润舒适,吞咽便利。一般重症更换5~6次,轻症3~4次即可见症状减轻或痊愈。治疗13例白喉患者,咽涂片找到白喉杆菌者9例。治后退热时间为18~50小时,局部症状消失时间为14~52小时。所治病例未有气管切开及其他并发症者。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㈠取活蟾蜍去头、皮和内脏,焙干研末;另以猪胆汁浓缩液与面粉等量混和,低温炒松研末。按7:3的比例将蟾蜍粉与猪胆面粉混和均匀,装入胶囊。每次5分,每日3次,饭后送服。10天为一疗程,共二个疗程。观察例,病型以单纯型为主,中医分型以虚寒型占多数。服药后止咳、祛痰、平喘的有效率达80%以上。一般在3天内开始见效。据重点病例飘察,治疗前白细胞增高、肺部有干湿性罗音者,治疗后白细胞恢复正常,肺部体征明显改善。㈡用冬眠期蟾蜍1只,白矾3钱,大枣1枚。将白矾、大枣塞入蟾蜍口内,阴干焙黄,研细末,用水泛丸,如绿豆大,以代赭石末为衣,或将药末装入胶囊,每粒(或胶囊)0.5克,成人每日3~6克,1次或分次用温开水送服,连服30天。共治例,近期控制例(15.3%),显效例(27.5%),好转例(38.4%),无效例(18.8%)。总有效率为81.2%。冬春季服药的疗效较夏季明显,单纯型与喘息型两者无显著差异。

③治疗炭疽病

用干蟾蜍1只,加水毫升,煎至毫升,冷却后顿服;或以活蟾蜍1只,去净内脏,捣成糜状,开水冲服;或用蟾蜍1只去内脏洗净,配合白菊花5两,水煎当茶喝,或将蟾蜍、白菊花药渣外敷皮肤炭疽溃疡处。亦可配合金黄散(成药),水调,经常涂抹水肿处。上述内服外敷法治疗皮肤炭疽26例,肺炭疽3例,肠炭疽1例;其中有全身中毒症状者18例,涂片查炭疽杆菌阳性者14例,均获痊愈。

④治疗恶性肿瘤

将活蟾蜍晒干后烤酥研细末,过筛,和面粉糊做成黄豆粒大的小丸。面粉与蟾蜍粉之比为1:3。每丸用雄黄5分为衣。成人每次5~7丸,日服3次,饭后开水送下。过量时可有恶心、头晕感。经治22例胃癌、膀胱癌、肝癌患者,病情皆有好转。

⑤治疗腹水

取新鲜活蟾蜍杀死(内脏不去)后置瓦上烘干,研成细末,贮于密闭瓶内备用。成人每日口服1次,每次2克,体弱妇幼酌减,10次一疗程,一般可进行二个疗程,如无效不必续服。治程中如血压逐步下降,亦应考虑停药。治疗期间每日食盐不超过2克。共治血吸虫病腹水6例,其中4例治后腹水减少,大大缩短了脾脏切除手术前的准备时间,手术后均无并发症;另2例治后腹水亦有好转。用药后除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外,体温、脉搏等未见变化。本法对血压过低(收缩压在90毫米汞柱以下)及肝肾功能过差的患者不宜使用。另有用砂仁7粒塞入蛤蟆(青蛙也可)嘴里(活蛤蟆须将嘴缝上以免砂仁吐出),然后用黄泥将蛤蟆裹好,置火上烤干后去掉黄泥,将蛤蟆研成细粉。每日服1个蛤蟆,分2次用黄酒20毫升冲服,7天为一疗程,一般服一疗程即可。治疗肾炎腹水10例,9例有显著疗效,其中2例肾功能有所改善。一般用药后第2天尿量即增加,服至7天腹水即基本消失。

⑥治疗麻风

蟾蜍与苍耳草配合服用,据31例观察,似具有一定疗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

特殊声明:

我们认识中草药,学习祖国医学,只为弘扬中华国粹!

华夏本草博大精深,对于文中所述野生动物药材,本人主张取药尽量取其替代品,不要涂炭生灵!医者有仁心,请保护动物!

注: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中药大辞典》,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资源共享,弘扬中医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engshw.com/hbys/87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