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为医》,是8名真实的医生演唱的歌曲,歌词是中国万医务工作者们最想说的话,在医师节的前夕,分享给看着这篇文字的你们。
蓦然回首,Y医生才发现从马路对面“双鸭山医科大学”6年制的本科临床医学系已经毕业29年了。在成为医生的这29年里,早出晚归两点一线(医院医院的路上),披星戴月(晚上忙paperwork)。医路奔波,沧海桑田。虽然已容颜不再,但医生本色依旧。始终是29年前的那个无知无畏的少年,秉持着“救死扶伤、善待患者”的信念,一腔热血在这漫漫医路砥砺前行。要说最大的改变,就是开始注重医者自身的健康了,因为开始明白“要有能力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若医生自己没有健康的体魄,又如何能给到患者最大的帮助。29年后的Y医生,已经习惯每周四一整天的门诊前准备好两保温瓶的茶和两瓶“凉白开”,它们会在诊室窗台上安静和耐心地陪伴着Y医生,默默滋润给予力量,直至看完所有的患者。大学毕业后Y医生去了专科的Chesthospital(后续简称为CH)当外科医生。CH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环境优美而和谐,一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医患关系。那时的外科楼其实不完全是外科病房,外科只占二楼(设两个病区共一百张床位,外科医生值班时负责两个病区),而一、三楼是内科的两个病区(内科医生值班医生管这两个病区)。在夏日的一个夜晚,Y医生当班,处理完病房的事情,他惯常趴在医护办公室桌子上写病历,突然电话响起来了,值班护士听完转告Y医生:一楼某个老年男性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家属急得团团转,找了好久内科值班医生没找着(在三楼处理急症?忙其他事情?后来所在科室也没调查清楚,不了了之。从此以后,Y医生对值班脱岗事件深恶痛绝!),请求外科值班医生下去“增援”。Y医生听后二话没说,“蹭蹭蹭”跑下楼梯去看一楼的内科患者,迅速诊察后判断患者是在慢性肺部疾病基础上出现了急性心功能衰竭并肺水肿,马上给予强心、利尿和吸痰供氧等呼吸道处理,抢救后没多久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了,大家松了一口气。Y医生正准备回二楼之际,突然从一楼大门口(医护办公室对着门口大厅)冲进一个约30岁左右的女性,怒火冲天,一句话也没说,不分青红皂白地朝Y医生脸上打了一拳,Y医生猝不及防,顿觉脸上火辣辣的疼!这时值班护士及一些患者家属过来质问并谴责这个疯女人为何出手伤医,原来该女子电话中得知她在一楼住院的父亲呼吸困难而一时找不到抢救的医生、医院病房的,可她不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找Y医生这个“替罪羊”进行肢体报复!可恼、可怜又可悲的女家属!从医29年来,正直善良、义胆医侠的Y医生遭遇唯一的一次医暴。Y医生其实一直觉得医生和患者本该就是并肩战斗的同盟,只有大家方向一致同心协力才能给患者带来更好治疗。尽管经历过这次医暴,但是Y医生还是坚持要用耐心和善良去消弭掉医生和患者之间这堵无形的墙。29年间收到了很多患者的感谢,这大概是对Y医生坚持初心的最大肯定吧......Y医生以前在CH外科楼的时候可受患者及家属欢迎啦,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时候每天都有不少的胸廓造口术(在胸壁开个窟窿让胸腔感染伤口旷置一段时间,等待下一次择期手术)和颈部淋巴结结核病灶溃破并窦道形成做了扩创/病灶清除的手术,这几个手术的患者都需要每天换药。这个换药过程深深“折磨”着每一个操作的医生。特别是胸部造口术后的患者,里面一个大残腔,脓臭味弥漫,如果“不幸”合并有支气管胸膜瘘,在取出或填放残腔大量纱布条、纱块的时候,患者会由于受到轻微刺激,出现呛咳而感到难受,分泌物甚至会在残腔飞溅出来,喷洒在正在弯腰低头换药的医生脸上、身上。所以这个清创要求医生换药时动作尽量要轻柔、敏捷、干净利落,避免造成患者不适,也要求医生更耐心和细心,能及时观察到患者的不适,说些体贴和鼓励的话安慰患者从而继续清创换药。每个患者都需要耗时长达15~30分钟甚至更久,是个累人的技术活,尤其在夏天,即便是在开着空调房的病房里,换药医生的上身衣服和白大褂都会湿透。Y医生基本功扎实,大学时代修过《医学心理学》,胸外科胸廓造口术后换药这个表面上看起来的苦差使Y医生却得心应手,有些行云流水般的赶脚。但最讨病人喜欢的,应该是Y医生每次都能带来很多有趣的话题惹得病房里一阵欢声笑语,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整个流程。所以一到周末需要清创换药的时候,患者都盼着Y医生来,仿佛遇上Y医生来换药就是这个周末最大的幸事。还记得当时有一位被Y医生“伺候”过的粤西雷洲半岛的患者Lin先生说:“Y医生年轻有为,将来可以当院长哦”。偶尔想起Lin的这句话,都会觉得太辜负Lin先生的期待了,Y医生自知他的IQ和EQ都不适合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只是一心想做一名好医生,其他的都别无念想。好医生当然要不断地充电。在CH时Y医生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出国人员英语水平考试(LPT),有资格报名去J国进修学习一年,可Y医生只发表了一篇中文论文(凭此聘为主治医师),学术功底弱爆了,就算请教了国内某著名心胸外科教授后向国家卫生部勉强提交了学习计划书,也于事无补,最终还是名落孙山。痛定思痛,国际视野放在未来吧,先走国“内循环”。一番努力,千禧年之际,Y医生追随仰慕已久的大医侠Wu.教授再回母校读研,3年后医院工作至今。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年新冠病毒肺炎肆虐,改变了人际沟通模式。互联网+医疗与网络社交成了医生不离不弃的伴侣,突然在一个晚上,在工作群里Jiang博士分享一则十七年多前的医患故事,勾起了Y医医院读研期间乘风破浪般尘封岁月的追忆。才发现,往事并不如烟,尘封的那段岁月里还藏着一段被遗忘的医缘……(图为患者女儿发送给JIANG医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