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伯华医案五

八、外治法治愈慢性痿管三例

例一王某,男,49岁。

初诊∶年5月3日。

主诉及病史;年12月间,因患急性服囊炎胆石症,医院施行朋囊切除术,术后12天拆线。至14天时,手术创口突然自溃,由创口中窜出蛔虫1条,因而又在左侧腹壁作一辅助切口。年1月20日,胆囊区切口愈合,但左侧之切口至今不愈,脓水淋漓。曾作脓液培养,有绿脓杆菌生长。该院因考虑患者体弱不宜再作手术,而介绍来我院。

诊查∶右腹部胆囊区有一手术切口疤痕,长约10cm。左腹部腹壁有1小孔,流出黄绿色脓

水,质稀薄,量多,但无臭味,以药线探之,深约4cm。

辨证∶腹壁瘘管(手术后遗症)。

治法∶先用五五丹药线插入瘘管中,外盖红油膏纱布。每天换药1次。

复诊;在每次换药拉出药线时,药线上均粘满腐肉,瘘管流出多量脓液。治疗20天后,脓液转厚,量亦减少,粘在药线上的腐肉亦减少,即改用九一丹药线引流。1周后,脓液更少,并在取出药线时,先流出少量脓液,接着有粘稠黄色,液体流出,即停止药线引流,用生肌散收口,腹部棉垫紧压,包扎固定。10天后,瘘管愈合。共治疗37天,瘘管愈后未复发。

例二秦某,女,62岁。

初诊∶年5月。

主诉及病史;10余年前,在腹部有1红肿结块,日久化脓,经切开排脓后,创口至今未愈合,并在周围多处相继穿孔出脓,时好时发。曾医院两次施行瘘管切除术。年来我院门诊时,亦给以手术切开橡皮筋挂线治疗,均未获效。

诊查;腹部脐之上方有5cm×7cm大小的结块,局部高低不平,质坚硬;肿块表面有8个小孔,按之均有黄稠脓液流出,有臭味,用球头银丝探针探之,各小孔之间均有通连,管道深入腹壁约4.5cm。

辨证∶腹壁复杂性瘘管。

治法;在局部麻醉下,用有槽探针先后贯穿各管,再用剪刀将所有管道全部剪开。术后用七三丹掺于创面,用棉花填塞,外盖红油膏纱布,每天换药2次。

复诊∶经治疗15天后,管壁结缔组织大部分腐脱,脓水减少,臭味消失,即改用九,—丹。10天后创面逐渐缩小,脓水也尽,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最后,用生肌散收口而愈。共治疗35天,瘘管愈合后至今未复发。

例三杨某,男,45岁。

初诊∶年7月18日。

主诉及病史;年2月间,胁肋部生1肿块,皮色,不红,漫肿疼痛,医院诊断为"胸壁结核",给以链霉素等治疗,但未见效。同年5月间,作手术后切开排脓,术后2周收口而愈,不久又反溃出脓,再经治疗3周后,创口愈合。至年6月28日再次复发,穿溃流脓。既往有肺结核史。

诊查∶左侧第6、第7肋间有一手术疤痕,长12cm,中有黄豆大小之小孔。有稀薄脓液流出,创口深约3cm。

辨证∶肋疽(胸壁结核性瘘管)。

治法∶先以五五丹药线插入瘘管中,外盖太乙膏,每天换药2次。

复诊∶10天后脓液转厚,即改用二宝丹药线引流。又经7天后,脓水减少,并有粘稠黄色液体流出,改用生肌散收口而愈。共治疗24天。

瘘管,好发于肛门部、腹部、胁肋部、乳房部、耳前部等。临床上大致可分为化脓性、异物性、结核性、坏疽性、放线菌性及梅毒树胶肿等,其中以前3种较为多见.。

治疗时,应根据瘘管的部位、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药物。对肛门、乳房、耳前部等处的瘘管,如生于浅部者,采用手术切除;生于深部者,采用橡皮筋挂线;性质复杂者,则采用手术切开配合橡皮筋挂线。

对结核性或胁肋部或因腹腔手术后所引起的瘘管,则以药线蚀管为主,其方法是先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蘸在药线上,按瘘管深浅插入管中,每天更换1~2次,到脓液减少而稠厚时,可改用二宝丹或九—丹药线引流,约再经2周左右,当取出药线时,伤口先,有少量脓液流,出,接着流出粘稠黄色,液体如创花水样,用棉花蘸之能拉成.一条丝状者,应改用生肌散收口(腹部瘘管,另用棉垫压紧,包扎固定,以减少腹部运动,使伤口愈合时间缩短)。

对一般化脓性瘗管,经切开或挂开管道后,用含升丹成分较少的药粉如七三丹、二宝丹等提脓祛腐。

对异物所致的瘘管,须先取出异物(如死骨、线头等);异物取出后,如采用蚀管方法治疗者,当用含升丹成分较多的药粉,五五丹等蚀管。

在治疗时,必须正确无误地探明瘘管情况。探查管道时,必须做到耐心细致,动作轻柔,切忌用暴力,因为使用暴力,常可在探查过程中造成假道,以致治疗失败。对不同部位的瘳管,探查方法也有所不同;如一般性瘘管,须将探针球头银丝拉直,然后进行探查;乳晕部瘘管,须将探针球头银丝做成弯形,然后进行探查,才能正确探得管道,使银丝从乳头孔穿出。

九、益气养血、化痰散结、解毒软坚法治愈瘰疬重症一例

蔡某,男,20岁。

初诊∶年6月27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2个多月来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背部亦有数个皮下结节。伴有周期性高热(40℃),全身无力。曾经3个医院诊治,皆诊断为"何杰金病",建议作活组织病理切片检查。病员不愿意做活检,要求中医治疗。以往无肺结核病史。

诊查∶人体消瘦,面色晓白,精神委顿,颈部两侧、颌下、腋窝、腹股沟都有散在的蚕豆及查仁大小的淋巴结,质地略硬,可推动,无压痛。胸部摄片,提示纵隔变狭。苔薄舌淡,脉濡细。

辨证∶体虚之体,肝气郁结,痰湿夹火凝滞而成。治法;拟益气养血、化痰散结、解毒软坚。

处方∶党参12g焦白术9g全当归9g炒白芍9g制半夏9g陈皮6g蛇舌草30g蛇六谷30g(先煎)蛇莓30g夏枯草15g海藻12g黄药子12g

二诊∶9月19日。连服上方药2个半月,淋巴结已日渐缩小,只发热1次(38.5℃),3日后自退。精神好转,体力渐复,胃纳转香,略有口干。苔薄古淡红。前方有效。上方加玄参12g,麦冬12g。

三诊∶年6月4日。前方加减服药9个多月,淋巴结消失,其他正常,体重增加。拟下方巩固疗效。

处方;党参9g玄参9g麦冬12g夏枯草12g海藻12g蛇舌草30g蛇六谷30g(先煎)蛇莓15g土茯苓30g

上方药服3个月后,改用小金片,每次4片,每日3次;党参片,每次5片,每日2次。半年后随访,情况好。

中医瘰疬包括西医学的淋巴结核和淋巴结慢性炎症。本病例临床诊断为"何杰金病"(淋巴网状细胞肉瘤),虽未经病理切片证实,但按瘰疬施治,加进一些抗癌的中草药,疗程虽长,确已临床治愈,值得进一步探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engshw.com/jhrs/10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