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志胃逆问题,必须加灸太冲穴

有的人患有甲状腺结节,说是碘盐惹的祸;

有的女性月经不调、周期缩短或延长甚至提前绝了;

有的人好发胃病、肌瘤、乳腺增生;

有的人患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有的人患有疝气、性功能低下、不孕不育;

................

可是,不论如何治疗,效果都不显著,什么原因呢?

曾有人总结出一句针灸歌诀,“针必足三里,灸必关元”,意思是说针灸治病,必定会用到足三里和关元,这样病才好得快。

可是,现代人治病,很多时候不用太冲就是不显效或好得慢。原因在于情志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现代人情志问题很严重,生活压力太大了,生气憋闷抑郁悲伤........此起彼伏、绵延不绝,导致肝气不疏、郁结成灾。

中医认为:肝属木,主升发;肝主疏泄,喜条达;肝主筋,其华在爪;肝开窍于目;肝藏血,肝藏魂。

这些因情志问题导致各种疾患的人群,在治疗中一般要用到太冲穴。

太冲穴——肝经的原穴,是肝经的经气和肝之精气汇聚最深的地方,太冲穴按上去很痛的人,一定是爱生气、精神压力大、肝脏有问题的人。

太冲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输(土)、肝经原穴(原穴的含义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找到形质)。别名:大冲穴。

穴位含义:

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

(1)太冲穴。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大冲名意与此穴同。

(2)肝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热胀的风气,在本穴为输出之状,故为肝经俞穴。

(3)太冲穴属土。属土,指太冲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胀散,胀散之气性热燥,表现出脾气的燥热特性,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急行的风气,其性热燥。

运行规律:循肝经上传中封穴。

功能作用:燥湿生风。

图解太冲穴位的位置

太冲穴的位置:

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

取穴方法:

拇趾、次趾夹缝向脚背方向二横指后,即是太冲穴。取太冲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

穴位解剖:

在母短伸肌腱的外侧;浅层布有足背静脉网,足背内侧皮神经等。深层有腓深神经和第一趾背动、静脉。布有腓深神经的分支,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跖骨背动脉。

按摩太冲穴位的作用和好处

1、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腹胀,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

2、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胸肋胀痛。

3、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4、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咽痛喉痹,青盲,耳鸣,耳聋。

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遗尿,癃闭,淋病,阴缩,泌尿系感染。

6、外科疾病:疝气,乳痈,肠炎,颈淋巴结核。

7、其他疾病: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节疼痛,肋间神经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

太冲穴又称“消气穴”,人在生气后按此穴,有消气作用。可缓解人因生气引起的一些疾病。

太冲穴的调神志——排肝毒消火气

太冲具有调整肝脏肝经虚实各证的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1、调节大怒。如果肝气有失疏泄,人会易怒。大怒之后,感到胸闷,没胃口,艾灸或按摩太冲后,能缓解症状。

2、释放压力。工作压力大的朋友,如果每天晚上能揉揉或艾灸一下太冲,能够及时释放压力,不会造成郁结,对身体健康十分有利。

3、调理气血,平肝熄风。用于防治肝气上亢引起的头痛、牙痛、咽痛、高血压、癫狂、痫证等;用于防治肝气不疏引起的月经病、腹胀、胃痛、结节肿瘤等;用于防治肝经所过之处的胁痛、疝气、癃闭、生殖系统病、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等。

4、用于防治焦虑、忧郁症等精神性疾病。

5、治疗因肝血不足眼睛酸涩,视物不清和肝火太旺眼睛胀痛发红等眼病。

6、太冲穴还可以在你发烧的时候帮你发汗,可以在你紧张的时候帮你舒缓,可以在你昏厥的时候将你唤醒,可以在你抽搐的时候帮你解痉。

太冲穴就像是《天龙八部》里内功深厚、不怒自威、仁慈睿智的扫地僧,他能让你发散火气、让你心气平和、又能给你注入能量,甚至在险象环生之时让你临危不乱、勇往直前。所以,如果遇到了久治不愈的疾患,别犯愁,也许是你的情志有问题,你该去找身上的“扫地僧”——太冲穴。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面神经麻痹、癫痫、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下肢瘫痪等。太冲穴配合谷穴称为四关穴,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口喎等。详情四关穴的应用方法》》

揉太冲穴可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生闷气后产生的反应有疏泄作用。配合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起消除肝脏郁结的作用。

按压太冲穴还有一个神奇作用就是调理胃逆:

胃逆就是胃气上逆。胃气本应下降,却往上走。由此引发的症状有:呕吐、打嗝、干呕、不思饮食、腹胀等。之前写到过的引火下行虽然也能调气逆,但更侧重于治上热下寒;“胃气逆,压太冲,破气即可”。

需要再次着重说明的是,按穴位都是要在大致位置找最痛的点按压,而不要死套书上的穴位图。

看一则疗效反馈——

胃气直往上拱,以为是心脏出问题,到医院检查却什么问题都没有。按压太冲穴痛点,一次就解决了问题。

当然,你也可结合其它方法一起做。胃气逆:压太冲、中指末节横纹。坚持按压小腿内侧保健黄金线也是不错的选择。敲大腿上的胃经,拨伏兔。

太冲穴位配伍

太冲穴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穴治贫血、羸瘦;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乳痈:复溜、太冲。

经漏:太冲、然谷。

溏泄:神阙、三阴交、太冲。

行步难移:太冲、丘墟。

急性病毒性肝炎:足三里、太冲透涌泉。

行步艰难:太冲、足三里、中封。

虚劳浮肿:肾俞(灸)、太冲(灸)。

女人漏下不止:三阴交、太冲。

赤眼:迎香、临泣、合谷、太冲。

寒热痹痛:合谷、太冲。

生气(肝火)时按太冲穴

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怒。生气指的就是发火,或郁而不发,或干生闷气。人体能量在"怒"时,往往走的是"肝经"路线。太冲是肝经的原穴,从理论上讲,原穴往往调控着该经的总体气血。人生气之时,肝也会受到影响,太冲这个肝经的原穴便会显现出一些信号,表现为有压痛感,温度或色泽发生变化,对外界更为敏感,甚至于软组织的张力发生异常。

从实践上讲,生气、发怒症状的病人往往太冲穴出现异常。通过对太冲穴的针灸、按摩等,确实可以疏解病人的情绪。太冲穴在足部的反射区为胸部,按压同样可疏解心胸的不适感。

从个人保健角度来说,按的方法也是有讲究的。若按压太冲穴时有压痛感,那说明肯定有问题。如果没有也不妨多按揉,因为有时麻木、气血不通等也可能导致没有压痛感。用力应以适度微痛为宜,循序而进。位置可以在太冲穴附近,有时也可能在肝经的其他有结节、压痛感的部位,比如说蠡沟穴。切忌用力过大,否则会导致皮下淤血。一般一个穴按四五分钟即可。按压后可以喝少量的水,以助代谢。

足浴加按摩太冲穴可治感冒

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适等感觉时,可通过按摩脚上的太冲穴减轻感冒带来的不适,甚至可以使感冒痊愈。具体方法是:先用温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而后用大拇指由涌泉穴向脚后根内踝下方推按,连续推按5分钟,然后,再用大拇指按摩太冲穴(大脚趾与二脚趾缝上1.5分处)由下向上推按,双脚都按摩,每侧按摩5分钟。按摩后,即刻会感到咽痛减轻,其他症状也会随之减轻;甚至痊愈。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用好太冲穴

1、艾灸手持艾条温和灸,左右穴每次各10分钟左右即可。

2、按摩太冲穴在脚背上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的凹陷处,穴位隐藏较深,可以用剪短指甲的大拇指用力掐按3-5分钟。如果有时间的话,艾灸方法公号提醒您可以再从太冲穴推至行间,推几分钟后,再点按行间穴3-5分钟。

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太冲穴治感冒:在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适等感觉时,按摩脚上的太冲穴减轻感冒带来的不适,甚至可以使感冒痊愈。

具体方法是:先用温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而后用大拇指由涌泉穴向脚后根内踝下方推按,连续推按5分钟,然后,再用大拇指按摩太冲穴(大脚趾与二脚趾缝上1.5分处)由下向上推按,双脚都按摩,每侧按摩5分钟。按摩后,即刻会感到咽痛减轻,其他症状也会随之减轻;甚至痊愈。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日常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或牙签圆头(注意不是尖的一头)点按该穴5-8分钟,注意按压力度可稍大,以有酸胀痛感为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engshw.com/jhrs/111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