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
《朗读者》第七期以“告别”为主题,
让所有中国人的心灵都深深地被再次触动!
人的一生有许多种告别,
唯有一种与亲人的诀别,
让人撕心裂肺无法释怀,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我们看到,
中国著名演员李立群,
跟已故母亲的告别,
中国当代作家王蒙,
跟亡妻的告别,
中国维和部队战士,
与家人的告别……
可董卿说,
这一期节目让她印象最深刻的,
却是作家曹文轩的告别。
究竟曹文轩跟谁告别?
他又告别了什么,
让董卿如此印象深刻呢?!
他是北京大学教授、
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也是享誉国际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国际安徒生奖”得主,
是“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的获得者。
他用精雕细琢的诗化语言撰写童年,
让优雅的思想内涵启蒙未来。
他桃李天下,培养了,
刘震云、陈建功等一大批优秀作家。
他就像文学界的一颗恒星,
无论文学风潮如何风云变幻,
他始终用自己的才华和精神,
坚守着纯粹的文学家园。
而他一生中一次的告别,
比他写的任何故事都要动人……
他,就是曹文轩
年1月,
曹文轩出生在江苏盐城周伙村,
父亲曹桂生早年自学成才,
靠知识改变了命运,
后在村里小学任教,担任校长,
村里的人们对父亲特别敬重,
男女老少,都尊称他为老校长。
村干部和乡邻遇到什么疑难杂事,
都要登门找他商量。
在他的成长轨迹中,
父亲对他的影响不可估量,
给他打下了灵魂的底色。
先是父亲带他走进了文学的殿堂,
父亲热爱阅读,常读《红楼梦》
《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
热爱阅读的父亲也引导他爱上了阅读,
他在书中知道了外面世界的广大与深邃。
看到儿子对书籍的热爱,
父亲很用心地培养他走上文学之路。
当县城文化馆写作指导老师来拜访时,
父亲都要热情地留老师多住几日,
老师离开时总要问:“多晚再来?”
父亲有个外号叫“小说家”,
非常善于叙事,只要他坐在那里,
周围人就会围过来听他讲故事。
长大后他才明白,
其实,父亲早已把生活仓库里的宝贵材料,
毫无保留地给了他日后写作的灵感。
父亲还给了他最重要的人生影响那就是:
人生的态度。
父亲在他很小时,
就告诉他一个朴素的道理:
人来到这个世上,
一定要一心向善,千万不能害人。”
父亲教会他拥有了一颗仁爱之心,
使他从不知道何谓仇恨。
让他始终觉得世界是善的,
父亲有强烈的责任感,
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条件下,
仍带领师生,把偏僻的农村小学,
建设得如同一座花园绿岛。
身为校长,本不用亲力亲为,
却仍坚持给学生上课,
没课时就坐在教室后面听课。
小时候家里贫穷到了极点,
每天都在物质的窘迫中度过,
但父亲作为校长却始终无比清廉,
父亲吃苦耐劳、光明磊落、
不同流俗的品质,
都构成了他未来的品性。
他在幼年时,
曾经颈部不知为何留下了一个肿块,
医院诊断为不治之症。
父亲没有一丝慌乱和紧张,
只是默医院。
结果好多医生看了,都表示没救了。
在他印象中,
父亲刀枪不入,
是一个很强大的男人。
可在听到儿子被宣判“死刑”的那一刻,
这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彻底崩溃了,
像个小孩子一样无助,
蹲在一旁失声痛哭起来。
年幼的他心里很难过,
可他已经接受命运,
做好了告别世界的准备。
可父亲却没有放弃,
他愿意倾其所有,
阻止儿子与他,
与这个世界的告别。
父亲不顾一切地带他四处求医。
最后,父亲带他去上海,
一个老医生很有把握地告诉他们:
“这个肿块只是淋巴结核,会好的。”
老医生话音刚落,
父亲就已泪流满面……
父亲的爱,让他有了实现梦想的翅膀,
他坚定不移地朝文学之路迈进,
即使是敏感的文革时期,
也争取跑到图书馆里啃书。
年,他参加北大招生,
北大招考官看完他的作品,
当即拍板决定:"这个小伙子我们要了。"
他清楚没有父亲的指引,
他一定交不上去北大读书深造的好运。
我们终将远行,
要与深爱的家人告别,
这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
离开家去北京大学,
是他第一次和父亲的真正告别。
至今他都还记得离开那天父亲的样子。
他从来没有那样仔细地看过父亲,
直到那天,他才发现,
从前那个英气逼人的男人,
头发已经白了,背已经弯了。
他安慰自己:告别无处不在,
也不必难过,
该难过的只怕是无处告别。
可他想不到的是,
仅仅过去19年,
他就已经无处告别。
年10月17日,
他的大妹夫打来一个电话。
大妹夫在电话里紧张地说:
“爸爸的心脏病爆发了。”
他立即收拾行装准备赶回家,
刚过去半个小时,电话又打来了,
电话那头传来父亲微弱的声音:
“我没有事的,不要急着往家赶......
过了不久,电话又响了,
这次,他听到的是一片哭声……
那一刻,他的心就像被人用大石头,
狠狠地砸在了地上滚了几圈,
他瘫软在地上,脑袋空白,
只是不断地重复着同一句话:
爸爸,他走了……
他说,这不是告别,是诀别。
是所有告别中,
最无法让人接受的告别。
这是他人生中最痛的哭泣。
父亲的爱,
是温柔印刻在血脉中的守护。
他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全部宣泄在自己的小说里。
在20世纪70年代末,
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个短篇童话,
之后从未停止写作。
据不完全统计,他已出版多部作品,
从他的作品里,
你总是能找到父亲温暖的影子。
十几年来,每当他感到落寞失意,
父亲的片段和故事,就会苦涩而温馨地,
演绎在他的心灵深处,
让他独自一遍遍地体验人生的凝重,
生命的悲苦以及至善至美的人间亲情。
父亲给了他生命充足的爱与安全感,
成就了他作品里一以贯之的爱的底色。
使他能永远亲昵一种清新的风格。
一个喜欢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
一个坚持为孩子写作的人内心是纯净的。
温儒敏教授与他在北大共事近四十年,
曾做过多年邻居,从没见他生过气。
所以从他的作品里,
我们总能看到不同于这个世界的美和诗意,
我们总能感受到最纯粹最触动人心的温暖。
他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
他说,如果世界这么糟糕,
至少可以让文学,
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
他一直坚持写中国的故事,
他总爱跟人提起,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故事:
一个巴西孩子为寻找宝藏,
历经波折来到遥远的埃及金字塔,
最后却发现,宝藏就在自家教堂的无花果树下。
他认为中国有中国的故事,这片土地上,
有过那么多瑰丽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为什么要舍近求远?
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
能开采挖掘的富矿。
他一遍遍地重复着,
对孩子们说,对北大学生说,
对阅读推广人说,对媒体说,
对所有关心文学的人说。
说了很久,终于,
他让世界听到了中国文学的声音。
年,被誉为“小诺贝尔文学奖”的,
“国际安徒生奖”正式揭晓,
他成了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他谦虚而又真诚地表示:“到了今天,
如果我能算是有了点小小成绩的话,
我首先该感谢我的父亲。
我的许多人生态度以及思考人生的方法,
都是从我父亲那里学到的。
虽然父子俩阴阳两界、两处茫茫,
可他坚信,活着的人应该,
遵循逝去者的心愿,好好地活着,
完成甚至扩展他的心愿,以告慰亡灵。
这次他登上朗读者的舞台,
深情地叙述和父亲的美好回忆。
为远在天堂的父亲,
朗读自己所写的《草房子》片段。
他说《草房子》的主角,就是他的父亲……
告别,是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都不屑的从容,
是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就准备走了的潇洒。
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
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天的告别;
柳暗花明是对迷失的告别;
每次告别,都有一个故事,
或激情燃烧,或惊心动魄。
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
告别,
是结束也是开始,
是苦痛也是希望。
而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
好好告别。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赞赏
人赞赏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便宜中科U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