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排菌病人是社会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仅于抵抗力低时方始发病。本病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易于形成空洞。除少数可急起发病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结核病总的疫情虽有下降,但由于人口众多,各地区控制疫情不均衡,它仍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全国十大死亡病因之一。
肺结核是古老的疾病,至少可溯至新石器时代,在世界各地的历史上都不乏有死于肺结核的名人,比如发明听诊器的法国医师雷纳克、演出电影《乱世佳人》的英国演员费雯丽、日本作家石川啄木以及台湾早期小说家钟理和等。历代名医对结核病都有深刻的认识。明代的李梃《医学入门》指出肺痨六大主症为:“潮、汗、咳嗽,或见血,或遗精”。清朝人李用粹《证治汇补》对结核病的描述:“痨瘵外候,睡中盗汗,午后发热,烦躁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痰涎带血,咯唾吐衄,肌肉消瘦”。
含义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症状
有较密切的结核病接触史,起病可急可缓,多为低热(午后为著)、盗汗、乏力、纳差、消瘦、女性月经失调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
体征:
肺部体征依病情轻重、病变范围不同而有差异,早期、小范围的结核不易查到阳性体征,病变范围较广者叩诊呈浊音,语颤增强,肺泡呼吸音低和湿啰音。晚期结核形成纤维化,局部收缩使胸膜塌陷和纵隔移位。在结核性胸膜炎者早期有胸膜摩擦音,形成大量胸腔积液时,胸壁饱满,叩诊浊实,语颤和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分期
①进展期:新发现的活动性肺结核,随访中病灶增多增大,出现空洞或空洞扩大,痰菌检查转阳性,发热等临床症状加重。
②好转期:随访中病灶吸收好转,空洞缩小或消失,痰菌转阴,临床症状改善。
③稳定期:空洞消失,病灶稳定,痰菌持续转阴性(1个月1次)达6个月以上;或空洞仍然存在,痰菌连续转阴1年以上。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染:是主要的传染途径。健康儿吸入带菌的飞沫或尘埃后可引起感染,产生肺部原发病灶。
消化道传染:多因饮用未消毒或消毒不严的污染牛型结核杆菌的牛奶或污染人型杆菌的其它食物而得病,多产生在咽部或肠道原发病灶。
其他传染:偶可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生殖器官等接触传染。还有先天性结核病传染途径为胎盘或吸入羊水感染,多于出生后不久发生粟粒性结核病或生殖器结核。人类普遍易感。人受染后,是否发病,与受染菌的数量、毒力、机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性抵抗力高低有关。营养状态、精神紧张、体力消耗、长期应用皮质激素治疗、肿瘤化疗、免疫抑制疗法、糖尿病等各种因素,均可降低机体抵抗力,易于受染发病或使结核扩散和病情加重。
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并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开窗通风,注意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自身抵抗力。
图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