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候变化多端,
忽冷忽热惹人烦。
乍暖还寒时节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
4月11号晚上20点专家做客郑州新闻广播
《医生说》节目解疑答惑
当前是冬春换季的季节,天气是忽冷忽热、乍暖还寒,这样的天气是不是会引起心血管疾病高发呢?目前正值冬春换季的季节,天气容易出现忽冷忽热,这样的季节是一个潜伏着多种“危机”的季节,不但是容易发生流感,而且各种心血管疾病也高发,所以如果有胸闷、胸痛等心血管症状时,大家也要特别小心,要及时到心血管科就诊。
冬春换季的时候,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是什么呢?(1)冬春换季时节由于气温忽高忽低,天气可以说是变化多端,容易引起血管收缩、痉挛,这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2)冬去春来,大家活动减少,饮食不规律,这个时候如果吃太多、太油腻,分布到胃肠道的血液就会增多,用于帮助消化,此时容易导致心脏相对供血不足。加上情绪紧张、抽烟饮酒这些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危险,容易因缺血导致血压不稳、心绞痛发作等。
(3)冬春换季时天气忽冷忽热,容易引发感冒,在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中,有多数是因感冒加重而诱发的。由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可直接影响肺部通气功能,加重心脏负荷,进而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发生,原来就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尤为如此。
最近天气忽冷忽热,冠心病发病率增高,我们平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其加重和复发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冠心病患者对天气的变化也很敏感,冬春季节也是冠心病的高发季节。天气变化无常,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容易引起血管痉挛,特别是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大多还伴有血管硬化和狭窄,气候的突然变化常常会刺激血管痉挛而引起心肌供血减少,严重的还会诱发心绞痛,甚至是心肌梗死。
因此,在冬春季节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对于中老年人的健康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避寒保暖
春季气温变化无常,波动较大,时常忽冷忽热,而且早晚温差较大,注意保暖特别重要。骤冷骤热可使呼吸道及全身抵抗力降低,极容易发生感冒和急性支气管炎,甚至并发肺炎。急性炎症过程会引起粥样斑块破裂,大量的炎性介质会破坏血液系统凝血-抗凝平衡,导致血栓形成等病理过程。同时感染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冠心病患者一旦感冒,无论轻重都应积极治疗。
(2)调节饮食
冬春交替,由于气候变化,饮食调养就显得非常重要。饮食上我们一般提倡少食多餐,每顿吃个七八成饱就行,建议粗细粮搭配,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饮食,并可适当多食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即多吃粗粮、干豆类、蔬菜和水果等,膳食中的纤维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同时可食用具有降血脂、保护心脑血管的食物(例如洋葱、少量的红葡萄酒等)。同时宜保持清淡,特别对于合并高血压病的老年人应减少盐分的摄入。
(3)适当锻炼
随着春季的转暖,人们的户外活动增多,心肌耗氧量也随之增加。有的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冠心病的老人,心脏对突然增加的活动量和活动强度不能耐受,加上有的对活动量掌握得不好,活动量过大,容易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故户外活动和锻炼应逐渐恢复,循序渐进,以免诱发病情反复,运动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适可而止,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以无不适感为度,稍感不适应及时停止锻炼。此外,早春季节昼夜温差大,清晨气温较低,气温较低对于冠心病人来说,血管里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容易出现不稳定状态。特别是在气温较低的早上,原本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就增多,再加上低温刺激,用力活动很容易诱发心绞痛,情况危急时还有猝死的可能。所以,早春季节并不适宜早锻炼,宜选择下午较暖和的时间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
但是在这样一个冬春交替、忽冷忽热的季节里,我们仍应保持警惕,若出现胸部不适症状,首先注意观察,如果症状持续超过15-20分钟,不管疼痛或不适多么轻微,医院请医生诊治。
冬春换季的时候,天气突然变冷,俗语常说叫“倒春寒”,心脏病人最怕“倒春寒”,那么对于“倒春寒”我们心脏病人应该怎么做比较好呢?倒春寒,是指初春气温回升较快,但是在春季后期却突然出现持续的低温天气的一种现象。这时候,因为人体受到低温刺激后,会出现血压升高,加速血栓的形成,导致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所以我们建议人们进行科学春捂,注意保暖,不宜过早地脱去冬衣,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注意饮食调理,可以适量喝茶和姜汤,多吃些芹菜、洋葱、大蒜、蘑菇和黑木耳等,这些食物中的膳食纤维等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冬春换季,心血管疾病易发,我们该如何预防呢?(1)注意御寒保暖。穿衣注意不要急于脱掉冬衣,以免由于天气变化引起感冒、肺炎,加重心肺负担。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春捂秋冻”的原因。
(2)要注意合理膳食。冬末春初,大多数人,尤其是老年人缺乏运动,不少人出现长胖体重超标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合理控制饮食,避免体重超标,因为肥胖会加重心脏负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油腻、脂肪、糖类等食物,多食有助于肠道畅通的蔬菜和水果。晚饭不宜多吃肥甘厚味的食物,预防血脂升高,避免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
(3)适当运动。适当运动有利于健康。如果运动减少,也很容易诱发疾病。不过,运动也要注意适量,不要突然开始高强度运动或过量运动。运动的时间不要过早,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雾气散去,气温回升时再出来运动。
(4)要保持乐观心态。冬春交替的季节,肝火旺盛,难免会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做到心理平衡,不大喜大悲,少动气少发怒,特别是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保持好的心态,避免引起疾病发作。要保持乐观的心情,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冬春换季的时节,除了心脑血管疾病,好发疾病还包括哪些呢?(1)刚才我们说了,冬春换季的季节,天气忽冷忽热,容易发生流感、肺炎等病毒性疾病。天气忽冷忽热,雨水增多,病毒容易滋生,而且传播迅速,人们容易患上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疾病。所以建议大家平时保持室内通风,适当锻炼身体,勤洗手,公共场所戴口罩,减少与病毒接触。
(2)冬春换季,还容易发生过敏性疾病。绝大多数野菜含有光敏性物质,如马齿苋、灰菜、芥菜、马兰等,容易引发皮炎。建议容易过敏的患者避免食入较多野菜的同时暴晒太阳。目前虫类的活动也开始活跃,到野外应避免深入草丛,最好穿着长袖衣裤及长靴,避免皮肤暴露。
春季也是花粉过敏症高发期,有过敏体质的人到野外踏青也应戴好口罩,必要时还应带上防过敏的药物。
(3)冬春换季的时候还容易患上风湿性疾病。冬春换季时早晚的温差较大,雨水多,湿度较大,关节局部容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建议减少关节的裸露。
(4)冬春换季还容易患上妇科疾病。有些女性在冬春换季的季节会出现程度不同的胸闷心悸、烦躁失眠等变化,有的还出现经行头痛、经量过多等症状。建议自我疏肝调经、宁心安神。艾叶味苦、性辛温,是春季疏肝顺气的良药。
冬春换季,乍暖还寒,容易发生病毒感染所致的流感、肺炎等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是不是也会诱发心血管疾病呢?是的。冬春季节,天气忽冷忽热,如果再加上疲劳或者抵抗力低下,就容易感冒发烧。一般而言,普通的感冒,经过对症治疗,多饮水、注意休息,或者口服一些普通的感冒药物,大多数都能痊愈。但是也有少部分病人,感冒后最终变成心肌炎,甚至是爆发性心肌炎,危及到生命。心肌炎刚开始的症状与感冒十分相似,所以很容易被忽视。心肌炎都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一旦病毒侵犯到了心肌,患者就会出现胸闷、心慌等表现,重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甚至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有的病情恶化在一两天后,会给医生留出急救时间;而有的患者从发病到死亡,只有三四个小时。临床发现,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这一方面与年轻人免疫反应相对敏感有关,当病毒侵袭心肌细胞时,人体免疫系统会本能进行“反攻”,但它又不知道哪些是病毒,哪些是好的心肌细胞,只能全部“消灭”,就像扔炸弹一样,不但会炸到敌人,也有可能会炸到自己人。
另一方面,很多人仗着自己年轻,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只有到了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医院,而此时,心肌细胞往往已经受损得差不多了。所以感冒后若伴有全身极度乏力、全身肌肉酸痛、胸闷气急、头晕、心慌、心跳快等症状,病情迅速恶化,或表明病症转向心血管系统,医院就诊。若及时发现、确诊和治疗及时,大部分心肌炎的患者恢复还是不错的,只有少数人演变成扩张性心肌病,留下后遗症。
另外,呼吸道感染也是诱发心绞痛、心衰的危险因素,一些有心脏病基础疾病的人因为本身心脏储备比较差,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就会使原来的心脏病发作。所以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一定要预防感冒,一旦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血管疾病发病急剧,抢救不及时或处理不得当就会有生命危险。在家里如果我们出现了胸闷、胸痛等症状,应该怎样做呢?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剧,抢救不及时或处理不得当就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冠心病患者在家中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这时不管在做什么都要马上停下来。可以记住8个字,“呼救、静卧、服药、吸氧”,这是一个专家总结的,我觉得非常好。
(1)呼救。
发病后马上拨打求救,等待救护车到来,注意讲清楚病人的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千万不要自己跑下楼去,医院。我们的救护人员会把你抬到楼下,医院,一些老人不愿麻烦子女,因而错过了抢救良机。要知道,发病一小时内抢救生存率达50%,3小时后则降到23%。
静卧。
感觉到胸前不舒服最好保持原地不动,或就近找个较安全的地方坐下或躺下,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这样能减少心脏负担,防止缺血的心肌面积继续扩大。
服药。
如果手边有药,可以嚼服阿司匹林毫克,以防止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防止血管痉挛。
吸氧。
有条件的患者可以吸氧,以缓解症状。
在家里如果发现家人心跳呼吸骤停了,像上面那样呼叫“”的同时,家属是不是要及时做心肺复苏呢,能简单教一下大家吗?在家里或者路边发现患者突然晕倒,首先要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和呼吸。
(1)判断意识
拍拍患者的双肩,大声呼叫患者,比如:“先生!先生!听到吗?”
(2)判断呼吸
如果患者没有反应,把头凑近患者听听口鼻有没有气流声,观察胸口有没有起伏动作。
如果也没有,就可以马上进行心肺复苏了。
心肺复苏重点一:
患者平卧于硬板床上或地面上,站在或跪坐在患者右侧。两手交叠放置于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上面的手以十指扣紧方式握住下面的手,然后利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用力地往下压。
心肺复苏重点二:
每次按压的深度,要有1/3胸腔的距离,大概成人是5-6cm,儿童5cm,婴儿4cm。
心肺复苏重点三:以每分钟-次的频率按压,同时注意每次按压结束时手是对胸壁没有压力的,以保证胸腔充分回弹。
以上几点做到位的话,基本上我们现场急救就是非常有效的了,这将为专业急救人员到来后的专业抢救赢得时间,大大提高后续患者抢救成功率。
非专业人士也可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如果现场能取得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非专业人员也不要发怵,只要打开后按照机器指示操作,都能成功实施心脏除颤,更大大提高复苏成功率。
非必须人工呼吸
最新的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指出,未经训练的非专业救援者可进行单纯胸外按压式心肺复苏。主要考虑到两点,首先,有效且不过度的人工通气实施起来需要一定的技巧,未经培训的非专业救援者很难做好;其次,公共场所口对口人工呼吸时隔离措施无法到位,增加传染性疾病风险。
有人说,预防心血管疾病,管好“三个半分钟、三个半小时”是怎么回事?有专家提醒,预防心血管疾病,“三个半分钟、三个半小时”很重要:所谓三个半分钟,就是:夜间醒来,睁开眼睛后,继续平卧半分钟,再在床上坐半分钟,然后双腿垂下床沿坐半分钟,最后再下地活动。经过这“三个半分钟”,我们的血压、心率得到充分调节,不会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此时再下地,可以减少了许多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可以说不花一分钱,却起到了药物起不到的预防作用。
三个半小时是:早上走半小时,中午午睡半小时,晚饭后散步半小时,平时还要注意饮食、控制体重。
早上起来运动半小时。或打大极拳,或跑步不少于3公里,或进行其它运动。要因人而异,运动适量。
其次,中午午睡半小时。这是人的生物钟需要,睡上半小时,下午上班,精力特别充沛,老年人更需要补充睡眠,因为晚上老人睡得早,早上起得早,中午非常需要休息。有研究表明,有午睡习惯的人,冠心病死亡率降低30%。
三是晚上慢步行走半小时。活动后能够使老年人晚上睡得香,还能减少心肌梗死、高血压的发病率。
从中医的角度能不能谈一下在这样一个冬春交替、乍暖还寒的时节里,我们怎样养心呢?中医讲究天人相应,按照五行理论,五脏对五季,春天为肝的季节,肝主生发,春天也是万物生长发芽的季节。而肝和心的关系非常密切,肝主藏血而心主行血,肝主疏泄而心藏神,心主神明。春季养心者,实则要养肝,疏肝,使肝气条达,最终我们要做到专心、安心、清心、开心即所谓的“四心”;专心者,指春季人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应该多动脑思考,适当阅读有益身心的文章,下棋听音乐,经常保持注意力集中、思维灵活;安心,指的是放开心事,避免为工作、生活中的琐事,特别是老年人,不要为儿孙事过分操劳,以免产生“肝气郁结”,从而心烦意乱;清心,指清心寡欲,中医注重七情,大怒伤肝,思则气结,气机不畅则变生百病,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有太多的情绪压力,但在春天,尽量要做到“心气平和”,才能百病不侵;开心,指春天应该乐观开怀,知足常乐。总之,笑口常开,则百病不生。
更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