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读经典之七情内伤

夜读经典之

作者:端木文

明代大医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有两句至理名言:第一句:“凡人处世而无疾病者,水升火降精秘血盈也。”白话翻译过来就是:人在世上怎样才能不生病?就是要让你的肾水上升,心火下降,精气(阳气)固秘,血气(阴血)充盈,你就可以没有疾病。第二句:“凡七情六欲者,皆是盗人之元气之贼也。”白话翻译:我们的(不良)情绪,都是盗(损耗)我们元气的贼。要养生,就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抱怨,不怨恨。看的开,放得下。善哉。第一句用中医术语说,就是阴升阳降,阴平阳秘。阴升阳降,是指人体气机的周流升降。如同天地间的气交,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云雨交互,天地才能氤氲化生万物。天地阴阳气交才有生命。人体气机升降才有生机。阴平阳秘。正如道德经所云:“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体的阳气要固密在内,不得外泄。而蕴含阳气的阴血要充沛盈足。以共同供养人体生命的气血流转运化。各安其所,缺一不可。我们常说的阴虚,就是阴血津液亏少了。阴血少了,阳气就蕴含不住,就会浮越出来。造成内热,燥,涩,虚火旺。就有阳性的病症出现。故而阳病治阴。反之,就是阴病治阳。中医的科学辩证理念,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何等的高明。所以,阴升阳降,人体就有源源不断的生机。阴平阳秘,人体就气血充足阴阳平衡。故而人能处世而无疾。第二句,在中医的医理上,就更为高深有大智慧了。七情六欲,是为情志,心念,欲望,情绪。这些内在的无形的意识能量,中医早在上古时期,就有深刻全面的研究与认识。这种意识能量失衡导致的疾病,中医称为七情内伤。现代医学也逐渐发现与认识到情志影响导致的疾病,竟然占到内科疾病的90%以上。诸如思虑太多会吃不下饭,导致的胃病。惊恐太甚导致的“气下”而尿失禁。生闷气太久导致的腺体增生,淋巴结核等。不良的(包括太过与不及)情志,这些失衡的意识能量,即为致病的原因,就是盗(损耗而令我们失去)人的元气。人的元气是啥?就是上文所说的正常周流与充盈的人的血气(物质与能量)呀。这样,大家就可以清楚了。中医的阴阳在讲什么。中医的医理是何等高妙精微的智慧体系。为了自己的健康与养生,请重新认识国宝——中医。扩展阅读:《黄帝阴符经》之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黄帝阴符经》天地生养万物,万物衰亡后又回归天地。仿若天地在盗万物之生气。世间万物,人在其中,见景生情,恣情纵欲,滋生贪爱嗔痴,耗散神气。从而由生入死。循回不已。这就是万物盗人的生气。而人为万物之灵,万物虽能盗人之气,而人亦吸饮食用万物之精华,借万物之气而生长,这又是人盗万物之生气。普通的人,更多的是纵情私欲,肆意耗散真元。被天地万物盗取生气。不及天年而亡。但修行人,懂得三才之盗的微妙道理。合理的取纳天地万物之气,为己所用。同时悟道修真,抱元守一。湛然常静。通过不耗散元精元气元神的修行之道,从而能够反向的盗取天地万物之气,此之谓“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亦是《道德经》显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之秘义所在也。修行人,通过这样寂静返归,不涉天地的“无为”法门,与天地之造化合德,并行而不相悖,三才相宜而安也。三才既安,道气长存,万物不能屈,造化不能拘矣。半聪先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engshw.com/ystl/10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