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痨肺结核怎么艾灸肺痨肺结核的

1病症概述

肺痨,亦称“痨瘵”、“骨蒸”,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蚀肺叶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衰弱性疾患。临床上以咳嗽、咯血、胸闷气浅、隐隐作痛、潮热、盗汗、消瘦等为主要特征。病轻者诸症间作,重者则每多兼见。本病有较强的传染性,。《中藏经?传尸》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认为“人之血气衰弱,脏腑虚羸……或因酒食而遇……或问病吊丧而得……中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肘后方》中也记载:“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

现代医学的肺结核,以及某些肺外结核等疾病,出现肺痨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2病理阐述

任何疾病的形成,不外内外两端。本病的外因系痨虫传染,内因则是正气虚弱。《医学正传?劳极》指出:“其侍奉亲密之人或同气连枝之属,熏陶日久,受其恶气,多遭传染”。内外二因往往互为因果,而人体正气不足则是感邪致病的关键。凡是禀赋薄弱,起居不慎,七情内伤,酒色劳倦,或久病失调,正气内虚,则痨虫乘虚袭入,发为肺痨。

本病初起,病位主要在肺,病变早期多为肺阴不足,清肃失司,阴虚内热,肺体受损。肺阴被耗,失其滋润,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耗伤母气以自养,病及于脾,气阴两虚,或肺虚不能输布津液,肾失资生之源,肺肾阴虚。后期多发展为肺脾肾三脏交亏,阴损及阳,终至精元耗损,阴阳俱衰,出现更为复杂的证候,故有“其邪辗转,乘于五脏”之说。但从整个病程来看,以阴虚为主。

3灸疗辨证

阴虚肺燥:症状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声怯不畅,偶带血丝,咽干口燥,饮食减少,气短胸闷,或有声音嘶哑,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数。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取0.3cm厚的生姜片置于所选穴位上,艾炷灸之,局部有灼烫感时即另换新炷,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②艾炷隔蒜灸:取0.3cm厚的独头蒜片置于穴位上,上置花生米大艾炷灸之,每灸3~5壮后可更换蒜片,每穴灸5~10壮,隔日1次。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④蒜泥敷灸:将大蒜头捣如泥状,用3~5g贴敷涌泉穴,每次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为度,隔日1次。一般2次可见效。

⑤五倍子敷灸:五倍子研成细末,每晚睡前取1~3g用冷开水凋成糊状,置于纱布上敷于脐窝,外以塑料纸、胶布固定。用于盗汗明显者,一般1~3次即可生效。

灸疗原则

滋阴润肺。以取手太阴、足太阳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

肺俞、膏肓、尺泽。

随症加穴

①咳嗽较剧者,加太渊、风门;

②咯血者,加行间、照海;

③盗汗量多者,加神阙、复溜、阴郄、太溪;

④干咳潮热者,加结核穴。

方义说明

肺俞为肺脏之俞穴,补肺阴益肺气;膏肓俞为治疗诸虚百损的要穴;尺泽是手太阴肺经之合穴,肃降肺气,宁嗽化痰;加太渊、风门可助肺气肃降;加行间、照海可滋阴降火;加肾经之经穴复溜、输穴及原穴太溪泻相火而滋阴,心经之郄穴阴郄养阴敛汗,任脉之神阙扶正敛汗,结核穴清肺养阴。虚火降,肺阴复,诸症可平。

阴虚脾弱:症状表现——食欲不振,口淡少味,咳嗽痰多,色白质黏,腹胀,大便溏,倦怠乏力,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往往午后较为明显。舌苔薄少,脉虚无力。

灸疗方法:

①艾炷直接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7壮,以局部潮红湿润为度,隔日灸治1次。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③隔陈皮灸:取陈皮细末适量加姜汁调制成0.3cm厚的小圆饼,上置小艾炷施灸,每次2~3穴,每穴5~7壮。隔日1次。

④白芥子敷灸:用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状,每次取适量敷于穴位上,油纸覆盖,胶布固定,2~4小时后揭去,以局部充血潮红为度。每次用2~3穴,每周敷1~2次,4次为1疗程。

⑤温灸器灸:丁香、陈皮等量研成细末,每次取3~5g与适量艾绒混合,置于温灸器内点燃。将温灸器放在穴位上,每次灸1~3穴,每穴10~20分钟,以局部温暖舒适为度,10次为1疗程。

灸疗原则

养阴益气,肺脾同治。以取足太阳、任脉、足阳明经为主。

灸疗处方

肺俞、膏肓、脾俞、中脘、足三里。

随症加穴

①纳呆者,加胃俞、太白;

②便溏次频者,加天枢、上巨虚。

方义说明

肺俞、膏肓滋养肺阴;脾俞、中脘、足三里补脾助运,消胀和中;配胃俞、天枢、上巨虚、太白穴调理脾胃,以资化源。

肺肾阴虚:症状表现——咳呛气急,痰粘难出,咳血鲜红反复发作,咽干口燥,腰脊酸楚,下肢无力,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健忘,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灸疗方法:

①艾条悬灸:选3~4穴,每穴灸5~1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②艾炷直接灸:选3~4穴,每穴灸4~6壮,以局部潮红为佳。

③温针灸:每次选4~6穴,先针刺,后用艾条灸,或接电子温针仪,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灸疗原则

滋养肾阴,肺肾同调。以取足太阳、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

肾俞、肺俞、膈俞、关元、三阴交。

随症加穴

①午后发热较高者,加大椎、曲池;

②梦遗失精次频者,加命门、志室;

③经闭日久者加血海、太溪。

方义说明

大椎又名百劳,治诸虚劳损,合曲池共退潮热;加命门、志室益肾固精;加血海、太溪养血滋阴调经。

4.文献摘要

古代灸疗文献

1.《千金方》

吐血唾血,灸胸堂百壮,不可针。

吐血唾血,上气欬逆,灸肺俞,随年壮。

膏肓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欬逆、狂惑忘误。取穴法,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动摇,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依胛骨之里肋间空,去胛骨,容侧指许,摩膂肉之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胸户中,灸两胛中各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亦当有所下出,若无停痰宿疾,则无所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求穴大较以右手从左肩上,拄指头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当伸两臂者,亦可伏衣朴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不尔,胛骨复穴,不可得也。所伏衣朴,当令大小常定,不尔则失其穴也。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壮旺,当消息以自补养,取身体平复,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取之。

2.《扁鹊心书》

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内服保元丹。

虚劳,关元灸,累积至五百壮。

现代灸疗文献

1.艾灸治疗肺结核24例疗效观察上医院肺结核防治所中医杂志,2:28

治疗方法:灸治时主穴取大椎、身柱、肺俞、膏育;配穴取陶道、膈俞、督俞、风门、肾俞、心俞、胃俞、足三里。每次选用两个主穴,配穴根据病情不同随症加减,按艾炷直接灸法,每周灸治2次。每次开始采用大椎一个穴位,灸1壮,以后采用2个穴位,每一穴位首灸1壮,以后根据病情及患者体质不同,灸2~5壮。灸身柱穴时病人常感到腹部发热,灸肺俞穴时病人常感到足部发热。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24例用上法治疗后,痰菌阴转者6例,转阴率为27%,咳嗽减轻,痰量减少者16例,食欲增进者8例,代偿机能显著好转者3例,体重与血沉无明显改变。本组病例灸治最多者27次,最少者3次,以22次为最多数。

2.灸法治疗肺结核53例临床观察王进喜针灸临床杂志,10(3):44

治疗方法:主穴:结核穴(双)、四花(双)、膏肓(双)、三阴交(双)、膻中。配穴:盗汗加复溜,咯血加止红、涌泉,久痛体弱加五脏俞,食欲不振加中脘。主穴每次治疗必取,每穴9~15壮,X线片显示病灶在上肺者,重灸结核穴、膻中,病灶在下者重灸四花、膏肓,配穴多灸5~9壮,根据临床症状选用,除涌泉、止红取隔蒜灸外,余穴均取隔姜灸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必要时中间休息2天后,再进行第2疗程。对病程久,病灶难以吸收者,征得患者同意,可施瘢痕灸。

治疗结果:疗效标准:痊愈为症状、体征完全消失,X线片显示病灶全部吸收者;显效为症状、体征基本消失,X线片显示病灶纤维钙化者;好转为症状、体征有所减轻,X线片显示病灶明显吸收者;无效为治疗前后无改变者,总有效率达80%以上。

Tel:识别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得白癜风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engshw.com/ystl/2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