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淋巴结病变的超声鉴别诊断

淋巴结的钙化

淋巴瘤几乎不发生钙化,因此若发现含钙化的淋巴结,基本可除外淋巴瘤的诊断。淋巴结内的钙化,可分为微钙化和大钙化两种。

在罕见的情况下,来自乳腺癌的腋下转移淋巴结也可见微钙化,通常原发灶内也有微钙化。因此在既往有乳腺癌病史的患者,腋下发现含微钙化的小淋巴结,即使是发生在对侧腋下,也不可忽视。常意味着转移,它的预后比乳头状癌差的多,因此这种发现临床意义更大。

下图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含大量微钙化。图②腋下转移淋巴结,含微钙化。

淋巴结内粗大的钙化,特别是斑状的钙化,是淋巴结核的特异性征象。不论是微钙化还是大钙化,在淋巴瘤内均是很罕见的。除了微钙化是提示转移淋巴结的征象外,大钙化也很少发生于转移淋巴结。淋巴瘤和反应性淋巴结无钙化。

总体来说,淋巴结内的粗大钙化,尤其是斑状的后方有声影的钙化,基本可认定是结核,淋巴结核病程越长,钙化发生率越高。特殊情况下,比如接受局部放疗的转移淋巴结内可能有粗大钙化。

下图为左颈部淋巴结核,内可见粗大钙化,淋巴结的后缘破溃,淋巴结包膜破溃也是诊断结核的特异性征象。下图为左锁骨上多发淋巴结核,可见多个斑状钙化,伴声影。

总之,淋巴结的斑状钙化虽然诊断价值很高,但多为病程很长的患者,早期病例未形成钙化时,还要靠其它征象综合判断。比如下面这一例淋巴结核有很多病灶,但未见钙化。患者小孩,左颈部淋巴结核呈串珠样排列(抗结核药治疗中),未见钙化。

从以上可以看出淋巴结核内的大钙化多出现在病程较长的、径值较大的、常伴有部分液化或凝固性坏死的病灶内。

淋巴结的液化和凝固性坏死

淋巴结的液化坏死好发于结核、鳞癌和乳头状癌的转移淋巴结内。发生于淋巴结核的液化常常更彻底。液化坏死在淋巴结核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它淋巴结病。

下图①颈部多发淋巴结核,图②淋巴结结核,结内大部液化(挤压探头可见内容物蠕动),仅残存包膜下少许组织。下图是胃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经化疗后,图中左侧淋巴结出现部分液化坏死,呈无回声。

淋巴结的另外一种坏死为凝固性坏死,好发于咽喉癌和感染性淋巴结(常见于结核),头颈部及口腔恶性肿瘤的转移淋巴结放疗后也常发生。声像图呈不均匀高回声区,注意勿误为淋巴门结构,后者可很易探及血流信号,前者无血流。

下图为神经内分泌瘤转移淋巴结(腋下),经治疗后出现凝固性坏死,

呈中心部的不均匀和不规则的强回声区。下图颈部淋巴结核,其内有大片的液化坏死(无回声),边缘部和中心部呈凝固性坏死(强回声)。淋巴结核可同时发生液化坏死和凝固性坏死,这是诊断该病的重要征象之一。淋巴结核的坏死和转移淋巴结的坏死在声像图上有明显不同,前者液化以外的部分呈很不均匀的回声,而转移淋巴结内部非液化坏死区呈相对均匀的低回声如下图。淋巴瘤内几乎不会发生坏死。

转移淋巴结

和淋巴瘤的极低回声相比,多数转移淋巴结的回声强度要高一些,基本接近或略低于临近肌肉的回声。

下图箭头所指为胃癌的颈部转移淋巴结,呈均匀的、类圆形的低回声。回声强度与其浅方的肌层相似,而高于临近的血管。

而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转移淋巴结,则出现特征性的强回声征象。病理研究认为这是由于乳头状癌的转移淋巴结内,肿瘤组织产生甲状腺球蛋白,并沉积于结节内所致。在甲状腺切除后出现的这种淋巴结,诊断转移是非常可靠的。

下图①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全切术后。在颈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转移淋巴结,呈强回声。图②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呈高回声。

下图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内部呈强回声(白箭头)下图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呈强回声,白箭头为微钙化。

淋巴瘤

淋巴瘤的回声特点为均匀的极低回声、不均匀的筛网状回声(高分辩率线阵探头呈现),血供丰富,典型血流信号表现为“树枝样”,如下图下图①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箭头所示为病变内的筛网状回声。图②淋巴瘤。图③脾淋巴瘤,病变内的箭头所示的“筛网状回声”特点。由于淋巴瘤的表现各异,编者水平有限,所以不能全面讲述淋巴瘤的病变特点,请阅者谅解!









































白癜风的根治方法
治疗皮肤病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engshw.com/ystl/2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