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大戟来源有数种,目前市场上应用较广的品种,为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其次是豆科植物草大戟。这两种京津地区习用。此外还有部分地区习用大戟科植物京大戟。
①红芽大戟
别名:红大戟、大吉。
来源:为茜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红芽大戟的干燥根。均为野生。
采收加工: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0.3~1米。块根通常2~3个,纺锤形,红褐色残棕褐色,直径0.5~2厘米。茎直立,分枝少或不分枝,小枝具2行小绒毛;托叶通常4枚,与叶柄合生,呈刚毛状。叶对生;有短柄或几无柄;叶片长椭圆形成线状披针形,长2~10厘米,宽0.5~3厘米,先端窄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短茸毛,,尤以脉上为多。顶生聚伞花序;花两性,淡紫红色或有时白色,无柄;花萼4齿裂;花冠筒状漏斗形,长2~3毫米,喉部密被长毛,先端4裂;雄蕊4,花丝线形,长约1毫米,花药长圆形,黄色;子房下位,2室,花柱细长,柱头2裂。果实卵形或椭圆形,有4~8棱。种子2枚,具有肥厚的珠柄。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等省。
性状鉴别:大戟呈纺锤形,多弯曲不直。长约3~8厘米,直径约4~8毫米,表面棕褐色,粗糙,具多数不规则的纵皱,质较坚硬。断面红褐色不平坦,显放射状纹理。气无、味甘、微辛。
以根条肥壮色棕红、质坚实,无须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游离蒽醌类0.56%及结合性蒽醌类0.25%。
药理作用:与芫花相同,有峻泻和利尿作用,但效力比芫花弱,毒性也比芫略小。
炮制:
大戟: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润透,切段或切片,晒干。
醋大戟:取大戟段或片,加醋浸拌,置锅内用文火煮至醋尽,再炒至微干,取出,晒干。(大戟斤,用醋30~60斤)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肺、脾、肾经。
功能:攻积逐水、解毒。
主治:水肿胀满、痰饮积聚,痈肿疮毒。
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胸、腹积水。适应症和用法与芫花相同。常与甘遂、芫花同用,如控涎丹,用于胸积水较轻者,有胁肋部隐痛,舌苔粘腻,呼吸迫促。
2、外用治疮毒,要配山慈姑等清热解毒药,如紫金锭(成药)。
用大戟时同样须注意:
1、体虚者不要用,前人的经验是“弱者服之,或至吐血”;
2、孕妇忌用;
3、要照顾脾胃,用红枣和蜜糖缓和其对肠胃的刺激性。
用量:内服:煎汤,0.5-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或熬膏敷;或煎水熏洗。
处方举例:控诞丹(三因方):大戟、甘遂、白芥子等分,研末,装入胶囊,第一天服1.5g,以后每天加0.3g,渐加至3g,用大枣5~10枚煎汤,清晨空腹送服,共用5~6天,治胸腔积液。
复方:
①治水肿:枣一斗,锅内入水,上有四指,用大戟并根苗盖之遍,盆合之,煮熟为度,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无时。(《活法机要》)
②治通身肿满喘息,小便涩:大戟(去皮,细切,微妙)二两,干姜(炮)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用生姜汤调下,良久,糯米饮投之,以大小便利为度。(《圣济总录》大戟散)
③治水气肿胀:大戟一两、广木香半两。为末,五更酒服一钱半,取下碧水,后以粥补之。忌咸物。(《纲目》)
④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里未和。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粳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伤寒论》十枣汤)
⑤治腹水胀满,二便不通:大戟三分,牵牛子一钱五分,红枣五个。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⑥治忽患胸背、手脚、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气实,加丸数不妨。(《三因方》控涎丹)
⑦治黄疸小水不通:大戟一两,茵陈二两。水浸空心服。(《本草汇言》)
⑧治温疟寒热腹胀:大戟五钱,柴胡、姜制半夏三钱,广皮一钱,生姜三片。水二大碗,煎七分服。(《方脉正宗》)
⑨治晚期血吸虫病:京大戟鲜根洗净,晒干,研粉,每日服三分,于早饭后一小时用开水一次吞服,连续一至二次为一疗程,总剂量约四至五克。同时每日在肿大肝脾处用艾温灸三十分钟和内服丹参合剂(丹参五钱,马鞭草五钱)以助肝脾缩小。在治疗期间必须禁忌食盐。(《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淋巴结结核:大戟二两,鸡蛋七个。将药和鸡蛋共放砂锅内,水煮三小时,将蛋取出,每早,去壳食鸡蛋一个。七天为一疗程。(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扁桃体炎:红芽大戟五分至一钱,含服。(《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⑿治牙齿摇痛:大戟咬于痛处。(《生生编》)
⒀治颈项腋间痈疽:大戟三两(浸酒炒,晒干),当归、于白术各二两。共为末;生半夏(姜水炒)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食后白汤下。(《本草汇言》)
②草大戟
来源:为豆科植物胡枝子属多年生灌木美丽胡枝子和大叶胡枝子的干燥根皮,野生。
产地:主产于江南各省。秦岭以南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根皮长形,两边多向内卷,呈筒状或劈裂的半筒状。长约10~50厘米,宽约0.5~1.5厘米,厚约1~3毫米。栓皮棕黑色,显粗糙,内皮层棕红色,质柔韧,纤维性极强。气无味、淡微涩。
以条长、色棕红、质柔韧为佳。
炮制:醋制、切咀。
功能:大戟只供外用作洗药。
主治:关节肿痛。
③京大戟
来源: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戟的干燥根,野生。
别名:将军草、膨胀草、腹水草、龙虎草(江苏)、草大戟(山西)。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有分枝,长约15~20厘米,直径约1.5~3厘米,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横生皮孔。顶端多膨大,其上有许多凹窝(茎痕)。质坚硬。折断面纤维性。类白色至灰棕色。气无、味苦涩。
以根条均匀,质嫩无须根者为佳。
炮制:同红芽大戟。
效用:同红芽大戟。
注:
1、按京大戟为大戟科植物大戟的根与历代本草所载之品相符。但不知始于何时被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所取代。据《中药志》第一册第41页大戟成分项下记载京大戟甙及橡胶样物质。红芽大戟含有游离蒽醌类0.56%;含结合性蒽醌类0.25%。经尝试京戟苦涩。红芽大戟甘而微辛。两者在成分和性味上均有显著的不同。但一般医药书籍对两者的性味功能主治均作相同的记载。但京大戟长于逐水,红芽大戟长于治疮,应根据其成分、性味,分别使用,不应混淆。京大戟有毒,茜草科植物一般不含有毒成分,红芽大戟是否有毒?外用草大戟是否有毒?应否醋制?应予研究,以便在使用时及饮片加工炮制过程中改进。
2、除上述情况外,还有少数地区习用的大戟,如新疆地产地销的准噶尔大戟。江苏省徐州地区产地销的芫花根。以及主产于内蒙古、河北、云南、贵州等地,而在陕西(安康)、湖南、湖北、江西、云南等地习用的瑞香科狼毒、药品名棉大戟。以上数种大戟的疗效不同,尤其是瑞香科狼毒,李时珍云:“其根皮柔韧如绵,甚竣峻利,弱者服之至吐血,不可不知。故使用时宜注意。”
3、本药反甘草。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