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填补国内空白国产无创经自然腔道手术机

由微创?机器人、医院医院联合研发的支气管镜医院成功完成首例机器人辅助经支气管镜肺结节活检术

作为首款进入临床的国产自主研发的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在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将为肺癌早诊早治提供精准、智能的诊疗解决方案

中国,四川——年3月30日,由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机器人”)、医院(以下简称“医院”)医院(以下简称“医院”)联合自主研发的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微创?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在医院李为民教授、刘丹教授及团队合作下,成功完成一例机器人辅助经支气管镜肺结节活检术。这是国产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完成的首例肺活检人体临床试验(First-in-man,FIM),也是国产手术机器人在无创经自然腔道领域实现的首例手术突破。

李为民教授及团队

本例患者为一名62岁女性,因“咳嗽2+月”到医院就诊,胸部CT发现左肺上叶尖后段软组织影,普通支气管镜下管腔未见异常。患者肺部病灶性质不明,经刘丹教授团队详细评估,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手术方案后,决定采用微创?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辅助进行经支气管肺结节活检术。

术前李为民教授、刘丹教授团队将患者肺部CT影像导入微创?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规划软件中,系统生成该患者肺部解剖结构的三维高精度模型。术中,李为民教授及刘丹教授通过特殊设计的操作手柄,根据软件指引导航精准控制支气管镜进入左肺上叶后段支气管,到达靶位置,并在内镜直视和虚拟影像双重定位下顺利完成活检,同步现场细胞学快速评价,确定活检成功。术后患者无明显不适感,对此次诊治过程感到满意。

←左右滑动查看照片→

李为民教授团队术中操作微创?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

微创?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是一种无创经自然腔道机器人手术平台。系统具有超柔顺,超纤细蛇形机器人导管,可通过人体自然腔道,以无体表创伤的方式进入难以触及的狭窄病灶空间,对肺部微小结节等癌症早期病变的早诊早治具有重要意义。机器人的精准影像导航系统为手术操作提供实时体内手术运动引导,并规避重要血管与器官,辅助医生高效、精准、安全完成手术操作;超纤细蛇形机器人导管确保机器人可抵达肺部更深病灶区域,有望真正实现全肺覆盖;机器人实现手术术前规划、呼吸补偿、术中手术引导等智能手术辅助的全链条集成,实现一体化的肺部疾病智能诊疗解决方案。

肺癌是我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及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是对人民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所有分期的肺癌患者中,5年生存率仅有18%,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据统计,预计到年中国每年死于肺癌的人数将达到万人,年增长速度高达26.9%。面向肺部微小结节的肺癌早诊早治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核心关键措施,对于肺外周的微小结节病变,传统的支气管镜面临巨大的挑战,内镜难以到达病灶深处,获得病理诊断几率低,而传统经皮穿刺活检不适用于微小结节,同时存在假阴性风险。解决现有活检方式的局限,让医生实时掌控肺部分支走向,抵达肺部气道深处,实现全肺触达,对肺癌早期微小结节诊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球范围内,仅两款国际产品获证海外上市,国内尚无产品上市,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是国产手术机器人发展的重要空白领域。

早在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初期,微创?机器人迅速启动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研发项目,联合医院李为民教授团队和医院孙加源教授团队,布局肺部介入手术机器人。同年4月,全球首个用于新冠肺炎诊疗的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完成首次人体试验。联合开发团队凭借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研发创新优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积累,聚焦肺部疾病的临床痛点和需求,经过两年的不断探索和技术攻关,终于完成了经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突破,并进入临床试验的阶段,以此填补国内技术和产业的空白。微创?机器人、医院医院三家合作单位,通过紧密的医工融合机制,共同创造了精准肺部疾病诊疗领域及无创经自然腔道领域的重要里程碑突破。

李为民院长表示:“传统支气管镜对于周边型肺癌的确诊率一直是业内的一大挑战。微创?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能够进入更深的肺部组织,精确地进行微小结节的活检,为实现较早阶段的肺癌诊断提供了可能性。医院作为中国一流的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基地,一直致力于通过医工合作推动国产医疗技术的创新。肺癌的精准早筛和治疗,能极大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们希望通过和微创?机器人的合作,实现肺癌早期精准诊治,提升肺癌的生存率,造福广大患者。”

微创?机器人总裁何超博士表示:“此次国内首例手术的圆满完成,是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医工合作的重大成绩,不仅填补了经支气管肺部疾病诊疗机器人领域的空白,也是无创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重大突破,此类技术不仅能应用于呼吸道的术式,未来将稳步拓展至消化道、生殖系统等其他自然腔道领域。作为国产手术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先驱者,微创?机器人将加快该产品的临床应用和技术迭代,加速肺部疾病智能手术机器人全解方案的产业化推进。同时,微创?机器人将以此为新的起点,拓展在经自然腔道介入领域的临床应用,实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手术’的初心。”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及专家介绍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前身分别为创立于年的成都肺病疗养院和年建医院内科,其后于年设立内科呼吸组,年成立呼吸内科,年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该科现有工作人员近人,在编医师47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24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9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8人。年被教育部评为重点学科,年被卫生部评为临床重点专科。年起连续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名第五或第四,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呼吸病学学科排名第三或第二。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与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年与胸外科联合行中国西部第一例肺移植,近年恢复每年开展10-20例。年率先在西南地区开展了支气管热成型术,为重症哮喘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年率先在亚洲开展肺气肿热蒸汽肺减容,接待包括新加坡、印度等多个国家医师参访。

李为民教授

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李为民教授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一直围绕肺癌早诊早治关键技术及早诊早治体系建设开展临床与转化研究。揭示了我国非吸烟肺癌分子特征,首次发现非吸烟肺癌新的易感基因,阐明非吸烟高危人群肺癌分子基础,证实我国肺癌高危人群的特殊性。创新肺癌早期诊断技术,发现了肺癌早期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推动了我国肺癌规范筛查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建立了“确立高危、规范筛查、系统评估、精准诊断、早期治疗”的肺癌早诊早治体系,使手术可治愈的早期肺癌(IA1期)诊断率提高了10倍,为11.82%(全球仅1.1%),lA期肺癌诊断率从年的26.48%提高至年的60.78%。

主持各级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等。在Cell、NatureBiomedicalEngineering等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

教育部长江特岗学者

教育部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主任

医院呼吸健康研究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呼吸专委会主任委员

“十三五”规划临床医学专业第二轮器官-系统整合教材《呼吸系统与疾病》第一主编

PrecisionClinicalMedicine主编

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py副主编

《华西医学》主编

《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编委

刘丹教授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支部书记/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刘丹教授主要从事“肺癌早期诊断及呼吸介入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将肺癌临床与基础研究有机结合,开展了西部地区第一例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术。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作为骨干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目前共发表论文50余篇,包括Cancer、LungCancer、TranslLungCancerRes.BMCCancer、Neurology等期刊,获发明专利一项,参编参译人卫出版社《呼吸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简明临床血气分析(第3版)》、《默里及纳达尔呼吸医学》书籍。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第十一届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分会肺癌学组成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医师青委会青委

四川省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呼吸委员会常委

医院呼吸内镜中心及专家介绍

医院呼吸内镜中心是卫生部内镜与微创医学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医师培训基地、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呼吸内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占地余平方米,内镜操作间4间,杂交手术室1间,呼吸介入专属住院床位12张,固定专职医生7人,专职护士4人,技师2人;能够开展全部四级呼吸内镜诊疗和经胸壁诊疗技术,擅长肺外周结节的介入诊治、复杂气道病变和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的镜下治疗,尤其是在导航支气管镜和肺癌消融治疗临床和科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每年开展呼吸内镜余例,数量和质量均在呼吸介入诊疗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自年开始至今开展呼吸介入新技术30余项;是除美国本土以外首个使用ION机器人支气管镜的中心。科室成员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累计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50篇,IF.;授权专利25件;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其他市局级等课题30余项;作为牵头单位或主要研究单位发起或参与单中心及多中心课题10余项;分别于年、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各1项。

孙加源教授

医院呼吸内镜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孙加源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呼吸介入(经支气管镜、经胸壁)诊疗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包括肺癌冷热消融技术的免疫效应、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的介入诊疗、人工智能在呼吸介入诊疗中的应用等。

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收录论著50篇(近5年39篇),总IF:.,IF>10分3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市局级等纵向课题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21件,软件著作权3件,成果转化1件;主编书籍1部,主译书籍1部,主编技术操作录像2本。

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次、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等荣誉和奖项。

呼吸病介入诊疗中心主任

呼吸内镜中心主任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常务副主任

上海市呼吸内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介入微创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

德国海医院客座教授

谢芳芳医生

医院呼吸内镜中心主治医师

谢芳芳医生是医院呼吸内镜中心主治医师,中国抗癌协会会员。曾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3完成人)1项,发表第一作者文章8篇,其中SCI文章7篇,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院级课题1项;参与编写专著1部,参与翻译专著1部;授权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项;执笔专家共识2项。

往期回顾

01|首个用于新冠肺炎诊疗的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完成首次人体试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engshw.com/zyzz/125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