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香玖直肠癌离体标本MRI淋巴结转移征象

来源:磁共振成像传媒

马小梅,徐香玖,黄刚,等.直肠癌离体标本MRI对淋巴结转移征象的病理对照研究.磁共振成像,,7(1):40-44.

徐香玖,男,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10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医学学士。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

研究方向:放射诊断学

社会兼职:甘肃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会长,甘肃省放射学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前任委员,《磁共振成像》等核心期刊编委。

近年来,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尽管直肠癌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法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但是有研究报告称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0%~70%,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为30%~40%[1]。因此,术前准确地对淋巴结转移进行评估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的制订及术式的选择以及预后,对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2]。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自年6月至年11月经肠镜病理检查证实为直肠癌、术前行MR常规检查并对其术后标本行MR检查的患者14例,所有患者均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或选择性全系膜切除直肠癌术,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49~72岁,中位年龄61岁。病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未接受化疗、放疗或其他治疗;(2)MRI检查后1周内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或选择性全系膜切除直肠癌术;(3)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1.2MRI检查方法

直肠癌术后标本MR(称之术后MR)的扫描方法:术后在手术室立即将离体新鲜直肠癌标本两端拉直,保持自然状态固定于自制的塑料薄板上,采用SiemensSkyra3.0TMR仪,18通道体表相控阵列线圈,行高分辨率T2WI轴面、冠状面,DWI轴面扫描。扫描参数:层厚1.6mm,层间距0.1mm。扫描野(FOV)mm×mm,激励次数3次,成像矩阵×,T2WI(TRms,TEms),DWI(TRms,TE74ms,b值取50和)。

1.3图像分析及数据处理

在T2W高分辨率MR图像上详细观察每个目标淋巴结的边缘及其内部信号特征;对淋巴结边缘特征的评价标准分为光整、毛糙;其内部信号特征从信号强度及均匀性两个方面来评价,信号强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均匀性分为信号均匀及不均匀,并分别测量目标淋巴结的长、短径。在DWI图像上勾画测量淋巴结的ADC值,选取感兴趣区ROI,且大小及形状尽量一致,每个淋巴结测量3次,取平均值。在标本MRI图像上定位测量并记录淋巴结位置,在病理科取材时,测量、定位目标淋巴结的位置,分别做病理切片,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淋巴结的性质。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处理数据。淋巴结的边缘及内部信号特征与其性质之间的关系行χ2检验;淋巴结大小与其性质之间的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4例直肠癌患者,术后标本MRI共检出淋巴结枚,术后病理检查发现转移淋巴结22枚,反应性增生淋巴结36枚,正常淋巴结54枚。

2.1淋巴结形态特征与淋巴结性质的关系

从本组病例,可以看出转移性淋巴结边缘多不规整,毛糙,而正常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边缘多光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而且非转移性淋巴结信号较均匀,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转移性淋巴结信号多不均匀,T1WI呈等低信号,T2WI病灶内信号不均匀,但是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表1)。

2.2淋巴结大小与淋巴结性质的关系

对标本检出的淋巴结短径进行测量,其中正常淋巴结的短径范围为0.25~0.72cm[(0.±0.)cm],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为0.47~0.96cm[(0.±0.)cm],转移淋巴结为0.52~0.96cm[(0.±0.)cm],可以看到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的短径均大于正常淋巴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表2)。再分别测量并计算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的短径(d)与长径(D)的比值(r=d/D),可以看到转移淋巴结的短径与长径之比大于反应性增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3淋巴结ADC值与淋巴结性质的关系

分别测量诸淋巴结的ADC值,正常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分别为(0.±0.)×10–3mm2/s、(0.±0.)×10–3mm2/s、(0.±0.)×10–3mm2/s,可以看到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的ADC值小于正常淋巴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反应性通过组内两两比较可见增生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表4)。

3讨论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是直肠癌主要的转移方式,术前对淋巴结性质的准确判断对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MRI因其具有多参数、多方位成像及软组织分辨率高等优点,已逐渐成为直肠癌术前评估的主要检查手段,但术前侦查转移性淋巴结对于放射科医生来说是个重大挑战[3],其原因在于术前淋巴结评估与术后病理缺乏准确的对照分析,不能为其淋巴结术前定性诊断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

孙秋德[4]报道利用术后新鲜标本进行MRI检查,能够有效地避免标本固定引起的组织皱缩变形而导致数据测量上的不准确,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术前MRI检查的信息,且术后MRI能更清晰地显示淋巴结的边缘轮廓、信号变化特征以及淋巴结的大小和数目,这有助于提高术前MRI对淋巴结的分期准确性。本研究通过对直肠癌患者术后新鲜实体标本行MRI扫描,精确测量定位淋巴结位置,以便病理取材中准确采集目标淋巴结,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与标本MRI图像行对照分析,这为术前MRI征象的解释以及组织病理学的对照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目前,影像学上主要依靠淋巴结的大小来评价淋巴结的转移情况,通常认为短径大于10mm的淋巴结多为转移淋巴结,但是有研究表明,86%的转移性淋巴结的直径<10mm,甚至可<5mm[5],所以以直径>10mm为标准假阴性率较高,准确性较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直肠癌系膜内正常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及转移淋巴结的短径范围分别为0.25~0.72cm、0.47~0.96cm、0.52~0.96cm,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短径有一定的重叠,而数据显示重叠部分主要是非转移淋巴结中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为了鉴别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研究中计算了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的短径(d)、长径(D)比(r=d/D),结果显示转移淋巴结的r值(0.±0.)高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0.±0.),原因可能是因为转移淋巴结内由于肿瘤组织的浸润,部分已失去了正常的淋巴结形态,淋巴门消失,呈不规则状,形态更趋于饱满,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尽管体积明显增大,但由于没有肿瘤细胞的侵犯,仍基本保持其正常淋巴结形态。

还有研究认为淋巴结的边缘形态及信号强度对于直肠癌系膜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帮助[6],对于直径大于5mm的淋巴结,其边缘及内部信号特征相比较容易观察,而对于更小的淋巴结则无法准确评估。本研究利用高分辨率MR对直肠癌系膜内淋巴结进行评估,能够更清楚的观察淋巴结形态学改变,研究发现转移性淋巴结由于其内部有肿瘤细胞的浸润,其周缘多毛糙不光整,内部信号欠均匀,与既往文献报道相一致[6]。

DWI是目前惟一能够在体内检测组织水分子运动变化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由于恶性肿瘤组织细胞增殖较快,细胞排列紧密、核浆比高等特点,导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运动,DWI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ADC值相应降低。转移性淋巴结由于肿瘤细胞的侵犯,其实质内会发生与原发肿瘤相一致的改变,通过测量淋巴结ADC值就能进行相关的量化研究。

近年来,自从Sumi等[7]得出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低于非转移淋巴结的结论后,多项研究发现DWI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及判断淋巴结转移中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8-10]。本研究结果显示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明显低于正常淋巴结[(0.±0.)×10–3mm2/s∶(0.±0.)×10–3mm2/s],但是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0.±0.)×10–3mm2/s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由于其内部细胞增殖活跃,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外间隙变小,细胞外水分子扩散受限所致。以ADC值来判定转移与非转移性淋巴结,不同研究者报道有一定差别,也有研究者认为DWI只能提高淋巴结的检出,并不能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度[11-13],出现以上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多是由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之间ADC值有重叠,可能与淋巴结的受累程度有关,也可能与研究对象病变组织类型、主磁场强度、b值的选择差异以及测量ADC值时ROI的选择等有关[14]。

综上所述,通过对直肠癌离体标本MR成像上淋巴结的形态学、内部信号特征及DWI成像特点的研究,淋巴结的形态、内部信号特征为术前MR对淋巴结的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对提高直肠癌术前N分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单纯的淋巴结短径及长径对于评价淋巴结性质意义不显著,主要是由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有一定重叠,但是其长短经之比对于其性质的判定有显著的诊断价值;DWI对区分正常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有一定的价值,但对于鉴别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转移淋巴结意义不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KimJ,HuynhR,AbrahamI,etal.Numberoflymphnodesexaminedanditsimpactoncolorectalcancerstaging.AmSurg,2,72(10):–.

[2]DuXC,PanWD,XueHD.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newMRItechnologyinrectalcancer.ChinJMagnResonImaging,,6(7):–.

都雪朝,潘卫东,薛华丹.MRI在直肠癌诊疗中的发展过程与应用.磁共振成像,,6(7):–.

[3]KangYJ,ZhangH.Thevalueofmagneticresonancediffusionweightedimaginginrectalcancerdiagnosis.ChinJMagnResonImaging,,6(2):–.

康英杰,张皓.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直肠癌检查中的价值.磁共振成像,,6(2):–.

[4]SunQD.ThevalueofMRIinvitrocolorectalcancerspecimen.ChinJClinicians(ElectEdition),,8(18):–.

孙秋德.离体直肠癌标本MRI检查的价值.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8(18):–.

[5]LaghiA,IannacconeR,MangiapaneF,etal.ExperimentalcolonicphantomfortheevaluationoftheoptimalscanningtechniqueforCTcolonographyusingamulti-detectorspiralCTEquipment.EurRadiol,,13(3):–.

[6]LiuLW,ZhangXS,ZhangHX.TheapplicationvalueofMRIinNstagingofrectalcancerpre-operation.ProgrModBiom,,13(33):–.

刘立文,张修石,张红霞,等.MRI在直肠癌术前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13(33):–.

[7]SumiM,SakihamaN,SumiT,etal.DiscriminationofMetastaticcervicallymphnodeswithdiffusion-weightedMRimaginginpatientswithheadandneckcancer.AJNRAmJNeuroradiol,,24(8):–.

[8]LiZ,XueHD,HeYL,etal.StudyofdifferentiationofbenignandmalignantlymphnodesbasedonADCvalueofMRIdiffusionweightedimaging.ChinJMagnResonImaging,,3(5):–.

李琢,薛华丹,何泳蓝,等.基于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分布的淋巴结良恶性鉴别方法研究.磁共振成像,,3(5):–.

[9]ChenYB,LiaoJ,XieR,etal.Discriminationofmetastaticfromhyperplasticpelviclymphnodesinpatientswithcervicalcancerbydiffusion-weighte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AbdomImaging,,36(1):–.

[10]EiberM,BeerAJ,Holzapfel,etal.Preliminaryresultsforcharacterizationofpelviclymphnodesinpatientswithprostatecancerbydiffusion-weightedMR-imaging.InvestRadiol,,45(1):15–23.

[11]LinG,HoKC,WangJJ,etal.Detectionoflymphnodemetastasisincervicalanduterinecancersbydiffusion–weighte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at3T.JMagnResonImaging,,28(1):–.

[12]SunXW,ZhuY,WangXY,etal.AStudyofdifferentmrsequencesinthediagnosisofpelviclymphnodemetastasisofendometrialcancer.ChinJMedImaging,,21(5):–.

孙晓伟,朱颖,王霄英,等.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不同MR序列诊断研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1(5):–.

[13]RoyC,BierryG,MatauA,etal.Valueofdiffusion-weightedimagingtodetectsmallmalignantpelviclymphnodesat3T.EurRadiol,,20(9):3–.

[14]MaEK,LiangYT,ZhengXD.ThediagnosisvalueofMRdiffusionweightedimagingonregionallymphnodemetastasis

ofcolorectalcancer.IntJMedRadiol,,36(5):–.

马二奎,梁宇霆,郑晓丹.MR扩散加权成像对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36(5):–.

▲长按本图片,识别图中







































治疗白癜风去哪最好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engshw.com/zyzz/33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