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透患者的血压控制1例
陈罡
中国医院肾内科
主治医师
擅长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编著热销医学小说《因为是医生》,另著有畅销医学科普《糖尿病,看这本就够了》、《高血压,看这本就够了》、《痛风,看这本就够了》等。
一、病例分享(一)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56岁。因“慢性肾衰17年,间断发热、胸腔积液,血压升高1月”于年8月收入院。年12月患者因“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肾移植术,术后使用泼尼松+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抗排异,泼尼松规律减量。年起尿量逐渐减少,双下肢出现浮肿并渐加重,血清肌酐(SCr)逐步上升,未规律监测血压。至年8月,尿量<ml/d,双下肢水肿明显,血压波动于~/85~mmHg,SCrμmol/L。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失功、肾性高血压”。在规律血液透析及药物对症同时将抗排异药物逐步减至他克莫司0.5mg2次/天;加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1次/天、美托洛尔25mg2次/天。期间每周透析3次,每次4小时,浮肿消退,血压控制于~/70~80mmHg。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午后为著,体温高峰38.3℃,偶有胸闷。既往史:IgA肾病29年。
(二)体格检查:
查体:心率98次/天,呼吸20次/天,血压~/90~mmHg;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腹(-);右下胸壁叩诊浊音,右下肺呼吸音弱,触觉语颤减弱;双下肢无明显水肿。实验室检查:血WBC5.74×/L,N%0.79,Hb92g/L。白蛋白(Alb)34g/L。血沉(ESR)72mm/第1h末,高敏C反应蛋白(hsCRP)36.72mg/L。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A0SFC/M,B32SFC/M。胸片:右侧胸腔积液。
(三)治疗过程:
入院后予低钠膳食,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适度增加超滤量,并置管引流胸水0ml,最终下调干体重2.0kg。未调整降压药物,一周后患者透前血压恢复至~/75~85mmHg。胸水常规:细胞总数×/L,白细胞×/L,单核99%,黎氏试验(+);胸水生化:Glu5.2mmol/L,LDHU/L,TP53g/L,Alb28g/L,ADA27U/L,Clmmol/L;胸水细菌培养、真菌培养、抗酸染色、肿瘤细胞均(-)。考虑结核不除外,8月10日加用异烟肼mg1次/天,利福平mg1次/天,乙胺丁醇mg1次/天,8月27日体温正常。但抗痨治疗一周后即8月17日起血压再度升高,期间多次调整降压药均无法控制血压(图1)。9月12日更换“氨氯地平5mg2次/天+替米沙坦80mg1次/天+哌唑嗪1mg3次/天”后血压逐步正常(图2)。
9月24日发热至38℃,伴右下腹疼痛。查体:BP/98mmHg,移植肾区触痛。急查ESR82mm/第1h末;FK浓度0.5ng/ml;移植肾超声:移植肾弥漫性病变,动脉主干中重度狭窄可能性大。考虑移植肾急性排异可能,泌尿外科排除急诊手术指征。当日加用泼尼松60mg1次/天,他克莫司增量至1mg2次/天,停用利福平,换用左氧氟沙星。10月初体温恢复,移植肾区疼痛消失。期间降压药物调整仅将哌唑嗪1mg3次/天换为特拉唑嗪2mg1次/晚,血压逐步降至正常(图3)。
二、讨论高血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患者的发生率高达86%[1]。本例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出现三次血压波动,每次原因和治疗方向均不同。
第一次高血压的治疗方向是实现干体重达标。临床上MHD患者的高血压以容量依赖型最常见,充分透析并保持理想干体重,不少MHD患者无需服用降压药就能控制血压[2]。MHD患者出现高血压时,评估干体重是必不可少的。本例发现胸腔积液,提示干体重未达标。为控制血压,应尝试下调干体重。
另外,患者午后发热,炎症指标升高,渗出性胸水且以单核细胞升高为主,需警惕结核感染。MHD患者结核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3],临床症状常不典型[4]。本例病原学虽无阳性发现,但临床表现仍高度怀疑结核性胸膜炎,及时给予经验性抗结核治疗实属必要。
第二次高血压在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联合多种降压药物后仍控制不佳,怀疑药物相互作用影响抗高血压药物的代谢。药物代谢涉及Ⅰ相和Ⅱ相反应,Ⅰ相反应引入或脱去官能团,使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下降[5]。CYP酶是参与Ⅰ相反应的重要酶类,而利福平是CYP酶的强诱导剂[6,7]。分析患者该时期的降压药:氯沙坦、美托洛尔和卡托普利均为CYP酶的底物[8]。加用利福平后,推测它们的生物利用度下降。因此,治疗调整的方向是选择CYP酶代谢或影响较小的降压药。
第三次高血压伴随着移植肾急性排异。后者属急性炎症过程,临床表现为发热、肾区疼痛和血压升高,可伴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激活[9-11]。治疗的根本在于抑制炎症反应,因此,需在第一时间加用泼尼松。
该患者移植肾排异发生时检测FK浓度明显不足,考虑为急性排异的原因。他克莫司是CYP3A代谢的底物[8],利福平同样可使其血药浓度骤降。鉴于继续应用利福平对治疗所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应考虑停用利福平。
三、病例总结该患者三次血压波动的治疗体会:1.要充分注意个体差异。即便是同一个患者,在病程不同阶段高血压原因也可能不同。我们既尊重临床指南普遍性的原理,同时也要观察与研究个体患者的特殊性。2.高血压的治疗并非一味使用降压药,要强调多种手段综合诊治。有时更要善于做“减法”而不是“加法”。
四、病例点评及QA该病例在第17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一经报道,引起台上、台下临床医师的热烈反响,医院张抒扬教授、医院周颖玲教授、重庆医院周建中教授等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门诊》杂志记录会议现场专家点评以及精彩问答,与读者共同分享。
(一)病例点评:
周颖玲教授:该病例对临床医师在使用降压药物治疗过程中,特别对于复杂疑难病例,如何进行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提供了启发。在该病例诊断过程中,血压出现三次波动,且每次波动都由不同原因引起。在处理该病例时,医师并未盲目调整治疗,而是通过查阅文献,逐步发现血压升高原因,包括结核感染、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移植肾急性排异并给予药物调整。因此,在整个过程中,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以调整治疗的思路非常重要,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个对疑难病例分析、思考的范例。
尿毒症患者的血压问题,是心肾两科共同面临的难以处理的问题。临床上,血压控制不佳往往会采用多种降压药物联合应用的方法,事实上合并有其他种类的药物,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往往不是十分清楚。比如心内科的患者往往伴有多种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需要同时使用抗血小板、降压、降脂等多种类型的药物。慢慢地,患者可能会出现类似于肌肉痛等问题。这一事实同时提醒我们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甚至是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引起机体的某些反应。因此,心内科医师不得不小心谨慎。这时便充分体现了临床医师的基础知识以及逻辑思维,需全面掌握各种知识,甚至对于食物与药物间的相互关系也需一定了解。
张抒扬教授:患者的机体相当复杂,每个疾病的进展过程也极为复杂。这个复杂且奥妙的机体一方面可能受到不同微生物的入侵,造成各种感染;同时又服用大量药物,在机体内错综复杂,相互影响。在心内科,往往会遇到患者合并尿毒症以及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而这一病例提示心内科医师,在增加药物剂量以及药物种类后血压仍得不到控制时,应注意在疾病进展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感染问题、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移植肾发生的排异反应。因此,心内科医师不得不拓展自己的知识,针对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应拓展治疗思路,而非仅停留在降压药物调整的基础上。
(二)QA:
CheungPoKee教授: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病例,在治疗该患者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注意到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进而对抗高血压药物进行调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而对于不同的患者,药物对酶的作用可能存在个体化差异。是否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方式,如基因检测将这些患者更好地监测或筛查出来?
陈罡医师:这是个非常好的想法,可在进一步的治疗过程中,将这部分患者进行筛选。相信这是今后发展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是我们临床医师今后所要做的。但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状况,现阶段全面开展这个诊疗过程还有困难。因此,就现阶段而言,在临床过程中,对于每一位患者,认真观察疾病发展过程, 周建中教授:关于基因检测,目前在心内科对于氯吡格雷用药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而事实上,再次通过血小板检测的水平与基因检测水平有所差异,而表现在临床上又有所不同。请问,对于药物的反应性,在基因水平、蛋白水平以及临床上各有何相互关系?
陈罡医师:该问题确实比较复杂,仅此做一部分简单回答。基因的存在和检测固然有意义,但基因的表达,即是否通过蛋白质分子表达出来更为关键。如果患者仅存在一个致病基因,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基因的存在而已,不作为表达,不表现出任何状态或疾病;而有些基因则不同,即便仅位点发生改变,表型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我认为基因研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代表着一个趋势及先进水平,但其和临床的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张抒扬教授:对于氯吡格雷而言,我认为CYP2C19基因检测可作为临床事件发生后的验证性检测,而非作为筛查,在目前情况下,对于每一位冠心病或PCI患者进行基因筛查决定是否使用氯吡格雷并不现实。正如刚才所言,基因检测结果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或不敏感,但实际临床服用后并未表现出血栓事件,因此,真实世界结果与基因筛查结果可能有所不同。然而,迄今为止临床还未有完善的研究证实,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CheungPoKee教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做大量的临床试验,在未来我们应该在特殊患者中作更多的临床试验,以回答特殊患者药物使用的一些问题。
周建中教授:ONTARGET研究显示,ARB+ACEI联合使用在心脑血管事件上并未带来更大益处,却导致低血压及肾功能恶化等副作用增加,因此各高血压指南并不推荐。而在临床实践中,如果患者是单纯高血压合并大量蛋白尿,使用了不同种类的降压药物,且已经达到最大剂量,患者血压仍然得不到控制。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是否可以使用ACEI+ARB?
张抒扬教授:在某些复杂的患者中,可联合使用ACEI+ARB。ONTARGET研究发现,在老年的高血压患者中使用ACEI+ARB,血钾上升并出现了低血压。但该项试验并未囊括复杂病例,诸如合并尿毒症、维持性血透、难治性高血压的患者。而临床严重的高血压将带来各种脏器的损害,包括对心脏、肾脏功能的损害,为此在采用单一ARB未能有效降压的情况下,临床医师在密切监测下可尝试使用ACEI+ARB。因此,临床对于特殊情况的患者,并没有指南可以参考,这就需要每一位临床医师,用心治疗每一位患者,最终在指南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经验。
参考文献(略)·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出自《门诊》杂志年06月刊P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