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一个胸腔穿刺模型已很久了,胸腔穿刺及微管闭式引流技术是呼吸科入门技术,让规培生直接在病人身上上手不现实,有个模型先练练熟才是上策,但网上的价格可不低。
医院购买走不通,好吧,自己动手做一个,作为规培生出科考操作靠项目。
东西是做好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是练习的重点。
1、什么样的病人需要胸腔穿刺?
首先明确病人有没有胸腔积液。顺便再说一下,这个也是看似简单,有时候却很复杂。为什么呢?看图你就明白了。左边的图是典型的胸腔积液,右边的图就不典型了,这个时候就要多一个心眼,做CT进一步确认。另外,包裹性胸腔积液也最好做CT全面评估一下。对于拿不准的情况,建议B超、CT都做,全面评估。
那么,CT就不会误诊胸腔积液么?特殊情况下,也可能。
那么,胸水的金标准是什么?
诊断学第八版写了,为了明确胸水性质或者抽液减压,就可以穿刺,没有写胸腔穿刺有禁忌症。
版《中国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写了,胸腔穿刺没有绝对禁忌症。当然,家属签字不可少。
相对禁忌症
(1)穿刺部位有炎症、肿瘤、外伤。
(2)有严重出血倾向、大喀血、严重肺结核,肺气肿等。
2、定位
胸膜穿刺的定位
要稳,要准!
如何找到你要的肋间?靠摸功:肩胛骨下端对应第7肋间。但是,也要明白,每个患者不一样,不要千篇一律的认为肩胛骨下端对应第7肋间。假如不确定,做B超。
假如患者不胖的话,从下往上数最准确,因为患者没有做手术或者外伤丢失肋骨的话,最下面的一根肋骨肯定是12肋,12肋上面的,就是第11肋间。
不要随便以CT的定位点穿刺,因为CT几乎都是卧位做的,患者取坐位,胸水下流,有可能CT的定位点那里根本就没有胸水。有时候需要B超引导下,或者B超定位后再抽胸水。
大家都知道,胸腔穿刺一般选择后肋,在下位肋骨的上缘进针,避免损伤神经血管!然而,水往低处流,人和气都喜欢往高处走!所以,气胸穿刺一般选择前胸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
那么,问题来了,锁骨中线第二肋间进针,是不是也要在下位肋骨的上缘进针?解剖学的答案是NO,要从肋间隙的中点进针!如图:
详细解剖图如下:
当然,这个问题,诊断学没有写,很多书也没有写!很多人也不知道。我个人还是很认同《解剖学》的!当然,这个问题有争议!因为第八版内科学气胸章节居然这样写:
(气胸)插管部位一般多取锁骨中线外侧第2肋间,或腋前线第4~5肋间。插管前,在选定部位先用气胸箱测压以了解气胸类型,然后在局麻下沿肋骨上缘平行作1.5~2cm皮肤切口......
所以,淡定!其实,很多外科医生做胸腔闭式引流,还是喜欢在肋间隙中点划开皮肤放管,这样才好操作。
如何找到前胸壁第二肋间隙?
也是靠摸功:胸骨最高的地方就是胸骨角,胸骨角过来就是第二肋间隙。
3麻醉
打皮丘,人人皆知。但是,有些外科医生觉得皮丘过时了,麻醉针进入皮肤后,要在穿刺的四面八方打麻药,这样麻醉效果才好,麻醉范围才广。
利多卡因5ml一支,一般3ml就够了。假如穿不到水,更换穿刺点的时候,剩下的利多卡因可接着用,或者准备2支,避免跑回去找利多卡因。特别是现在科室不准储藏药品,工作很麻烦。
另外,回抽后没有血液再打麻醉,避免打入静脉。
麻醉的重点之一是胸膜,胸膜麻醉好,胸膜反应很可能就少,病人也更舒适。如何麻醉好胸膜?估计快到胸膜的时候,多打点麻药;或者提前测量皮肤到胸水的距离,这样更好估测。
麻醉的时候,一定要看看能否抽到胸水。假如麻醉的时候,麻醉针抽不到胸水,不要贸然用粗穿刺针进针,因为有可能定位不当,或者误诊什么的。假如有B超定位,或者事先已经很肯定了,再大胆进针。麻醉的时候一定要探测胸水,麻醉针一般是5ml注射器,针尖很细,风险很小,就算是穿到其他脏器,一般问题不会很严重,但也不要随便探查。
■穿刺针进针
穿刺针一般都有点粗,刺破肋间动脉会很麻烦。一定要知道,每个人的血管都不一样,变异经常存在,在后胸壁沿着下位肋骨上缘进针,少数情况下一样有可能刺破肋间动脉引起血胸。怎么办?很多人喜欢进针一点,然后再回抽,没有血,再进针一点,再回抽。这样有可能你进针的时候,刺破血管,并且越过血管,这时候你再回抽,就有可能没有血,然后就以为没事继续进针。为了减少风险,我觉得进入皮下组织后,穿刺针要持续保持负压,缓慢进针,假如遇到血管,血液瞬间进入注射器,立马退出穿刺针,可减少风险。
另外,脊柱畸形、肋间隙严重狭窄的病人,什么“下位肋骨上缘”根本就无用武之地,只有负压进针,才能发现问题。
回抽有胸水之后,可再进针1~2毫米,然后一定要固定好穿刺针。很多新手不注意,在抽胸水,或者放导丝的时候,会把穿刺针往胸腔里面推,有可能刺破肺,或者其他器官!一定要固定好穿刺针,不要往胸腔里面推。
■千万小心导丝!
内科医生喜欢用中心静脉导管做胸腔闭式引流,虽然教材或者指南没写,然而没关系,大家就是喜欢,好用,风险小。
首先沿着穿刺针置入导丝,退出穿刺针,沿着导丝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这个时候,很多医生不喜欢拉住导丝的外端(胸腔里面的叫内端)就往胸腔里面送导管,导丝很有弹性,假如不拉住外端,导丝有可能顺着中心静脉导管滑进胸腔,或者弹进胸腔,这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血的教训,虽然很少见。导丝滑进胸腔肿么办?胸腔镜取导丝,妥妥的医疗事故。
4、胸腔穿刺首次抽液、抽气多少?
这么多答案!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不同的书,写的不一样!现在流行医师规范化培训,然而,我们很多医学知识不统一,我只能说很有意思。
■气胸
我就以第八版内科学为标准。胸腔穿刺抽气:一次抽气量不宜超过ml,每日或隔日抽气1次。胸腔闭式引流则持续引流。
■胸腔积液
这个就很有意思了。
第八版诊断学:第页,首次抽液不超过ml,以后每次不超过ml,若为脓胸,每次尽量抽尽。
内科学第八版:胸腔积液章节,结核性胸膜炎治疗,首次抽液不超过ml,以后每次不超过ml,每周抽液2~3次。
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呼吸病学分册》,第11页:首次抽液不超过ml,以后每次不超过ml,但是,假若胸腔积液较多,可在控制抽液速度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抽液量,假若为脓胸,每次尽量抽尽。
再来看看年中国版.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首次抽液不超过ml,以后每次不超过ml,并控制抽液速度。大量的恶性胸水,置管引流,首次排液不超过ml,以后每隔2小时引流ml,据病情调整。
其他版本略过。版本太多了,没有办法,还是我来总结:胸腔积液首次抽胸水不能超过多少,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病情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权威书籍、权威专家提供的数据是~ml,甚至脓胸建议一次把胸水全部抽个一干二净,并且,要根据病情调整,假若抽了毫升,病人若有肺水肿的可疑症状,也要暂停抽液,据病情调整抽液的量和速度。
5、气胸
虽然看了报告单,穿刺的时候,一定要亲自叩诊、听诊,再次看影像学,确认胸水的位置!年到年,美国有14例胸腔穿刺把左右搞反了,导致2例死亡。
Gordon等发表了一篇胸穿后发生气胸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胸穿后气胸的发生率为6.0%,训练有素的操作者气胸的发生率3.9%。
胸穿过程中患者出现胸痛或咳嗽等症状提示发生气胸的可能性较大。穿刺完毕,一定要观察病情,例如双肺呼吸音是否不对称,尽早发现气胸,尽早处理,可避免气胸危及患者。
老年患者,假如切开皮肤放置粗管,要注意,老年人皮肤松弛,气体有可能从切口进入胸腔,缝合的时候密闭性要好。
■胸膜反应
胸穿的过程中,患者出现的连续咳嗽、头晕、胸闷、面色苍白、出汗、甚至昏厥等一系列反应,要考虑胸膜反应。诊断学建议0.1%肾上腺素0.3~0.5mlihst。
严重的胸膜反应没有遇到过,轻度的胸膜反应,静脉注射50%GS,或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者休息一下,一般就好了。
■复张性肺水肿
目前没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首次胸穿抽液量要。复张性肺水肿的出现也未必与抽液相关。有些人ml就肺水肿,有些人ml也没事。
上个世纪国外有报道,复张性肺水肿病死率可高达20%,然而,我们遇到的复张性肺水肿,给予甲强龙40mg,或者利尿,或者强心,按照心衰处理,及时停止引流胸水。
■如何区分抽到的是血性胸水,还是血液?
把胸水留置5分钟左右,血液很快凝固,血性胸水不会凝固!拿不准就停止操作,不要暴躁,特别是有些血液科的患者,凝血功能差。
■什么样的胸腔积液必须引流?
条件允许,脓胸必须穿刺,必须引流脓液。
■假如你抽到的胸水像矿泉水一样清亮,你会怎么办?
赶紧停止抽液。脊髓里面有脑脊液,胸内脊膜膨出会误诊为胸腔积液,假如你去穿刺,抽到的就是脑脊液,脑脊液那叫一个清澈透明!假如你继续抽液,病人会低颅压,眼球内陷,很吓人的。
■假如患者超级肥胖,摸不到肋间隙,肿么办?
先摸,感觉是肋间隙就用麻醉针(5ml注射器)负压、垂直进针,感觉刺到肋骨就退针,从原来穿刺点的下方或者上方大约0.5cm左右再次负压、垂直进针,麻醉针细,风险小,反复探测,即可发现肋间隙。当然,胸水很少的时候,需要确定你移动穿刺点的地方有胸水。
6、注意事项
(1)穿刺消毒应严格,以免引起新的感染,在穿刺过程中应避免咳嗽。并应随时观察患者的变化。如有脸色苍白、出汗、头晕、心慌、脉搏变弱,应立即停止穿刺。并让患者平卧,必要时给氧气吸入,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等。另根据病情做相应处理。
(2)如抽出血性液体,应立即停止抽液。抽液结束拔出穿刺针,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片刻,用胶布固定后嘱患者静卧2小时。
(3)胸腔穿刺抽液先进行胸部叩诊,选择实音明显的部位进行穿刺,可结合X线及B超定位。穿刺点可用甲紫在皮肤上作标记,常选择:肩胛下角线7~9肋间;腋后线7~8肋间;腋中线6~7肋间;腋前线5~6肋间。
注:以上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医学界》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初期白癜风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