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气胸测量方法一起学习一下吧!
病例1:自发性气胸两侧胸廓对称,所见肋骨骨质未见异常,左侧肺野中外带见一窄带状异常透亮无肺纹理区,内缘可见发线状肺组织压缩缘,左肺被压缩约55%左右。
★肺窗如下:
左肺尖部空空如也,未见肺纹理分布
黄色实线为被压缩肺组织边缘,黑色区域为无肺纹理区
红色虚线所围成区域为无肺纹理区
左下肺纹理聚集,左肺透亮度减弱
纵隔向右侧移位
左侧肺组织被压缩50%以上;左胸自发性气胸
病例2:创伤性气胸定位像示双侧胸廓对称,气管居中;左侧4-7、9、11后肋,断端未见明显移位
黄色虚线区域为无肺纹理区;右侧胸腔内可见大量弧形气体密度影;左肺尖部见弧形少量气体密度影
右肺体积明显压缩,约80%;右肺野见多发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清;左下肺见磨玻璃样高密度影,边界模糊;双肺门不大;纵隔向左移位
骨窗:左侧肋骨骨折
最简单的气胸测量方法如上图所示,黄色实线为被压缩的肺组织边缘(胸膜线);红色虚线为正常肺野;A、B、C分别代表脏层胸膜顶、中间及基底到正常壁层胸膜距离。
气胸范围=(A+B+C)/3
此外,临床上比较实用的成人测量法是:将大量气胸定义为胸膜线与胸壁顶之间的气体宽度≥3cm或整个肺侧缘与胸壁之间的气体宽度≥2cm。该测量结果对应于约20%-30%的气胸。
鉴别诊断肺大泡与气胸的病变在影像学上表现较为相似。
大的肺大泡与局限性气胸相似。肺大泡和气胸通常都可见平直或凹向脏胸膜轮廓,但只有肺大泡典型的具有相对于胸壁呈凹向的内侧缘。
肺大泡CT图像
左肺内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空腔形成,其壁较薄
下面这个病例看起来和肺炎有些不一样……病例回顾67岁男患,因脑出血住院。入院后查肺部CT示左肺下叶存在云絮状淡片影。
患者入院后查肺部CT示肺下叶有云絮状淡片影
然而,患者并不存在发热、咳嗽等症状,单纯就CT影像来说,似乎不能用单纯的肺炎来解释;似乎也不是因为占位性病变(如肺癌等)引起的炎症。另外,CT检查的影像似乎与肺水肿挺像,但是患者也没有提供明确的循环系统的相关病史来解释。
因此,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予以完善增强CT检查,观察循环系统情况。
①在肺动脉时间窗内,显示该患者左肺下叶供血动脉没有造影剂填充。
②在主动脉时间窗内,可见一粗大迂曲血管从主动脉发出,进入到左肺下叶,左肺下叶供血动脉显影。
③对图像进一步处理后,得到下图。
④该患者检查结果为由主动脉发出一粗大迂曲血管进入左肺下叶,初步考虑肺隔离症。该患左肺下叶淡片影也可用肺隔离症来解释。
⑤在处置脑出血的同时,医生也在积极处置这肺隔离症,最终,该患病情好转后出院。
病例总结常规体检中发现肺部云絮状阴影,常见原因考虑肺炎,但是也要考虑以下其他几个原因。
①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常由病原菌感染所致,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等。CT表现为大片状或斑片状致密影,其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象。
②常见的肺部占位性病变:其引起的影像学表现是在肺部肿块的基础上,以“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为主要表现。但是该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并不具备这些表现,可以排除。
③肺水肿: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肺内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平衡失调,使大量组织液在很短时间内积聚在肺泡、肺间质和细小支气管内,从而造成肺通气与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为左心衰的常见表现。CT表现为两肺透光度减低,并见广泛性分布结节样、斑片样密度增高影及毛玻璃样影,形成典型“蝶翼征”。但该患不具备循环系统病史,暂不考虑该种可能。
本例患者最终考虑为肺隔离症。肺隔离症是胚胎时期一部分肺组织与正常肺主体分离,单独发育并接受体循环动脉的异常动脉供血,所形成无呼吸功能包块。好发于左肺下叶,常见症状为反复肺部感染。
由于常规放射线检查(普通CT检查等)确诊此病较为困难,因血管造影检查能观察到主动脉异常分支情况,从而血管造影检查确诊肺隔离症有着独到的优势。
出现“叶间裂下坠”征象,除了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还有哪些原因?一名急性起病患者,咳嗽、咳痰、痰液粘稠。拍肺部CT可见明显的“叶间裂下坠”征象,诊断为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
肺部CT影像“叶间裂下坠”征象
(注:以上病例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