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弥漫大B淋巴瘤诊疗新英格兰医学杂

WomensDay

编者按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直是近几年淋巴瘤研究领域的热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文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分型,到分子分型,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流行病学到预后评估,最后从最新的治疗方案选择等,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尤其文中提到了精确的分子分型这一方法,虽然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但值得一读。

近日,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GillesSalles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LaurieH.Sehn两人撰写的综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SehnLH,SallesG.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NEnglJMed;:-.)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该文章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关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全球每年发病15万例,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左右,其特征是进行性性淋巴结病和/或淋巴结外病变且需要临床治疗。R-CHOP可以治愈约60%的DLBCL患者,但治疗失败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差,尤其是难治患者,近二十年对于DLBCL流行病学、预后因素和生物异质性的深刻理解,都为疾病分型和治疗手段的改善带来显著帮助。过去20年间,我们对大B细胞淋巴瘤的流行病学、预后因素和生物学异质性有了深入了解,完善了疾病分类,并开发出了新疗法。

病理特征和分子分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依赖于对肿瘤组织的详细检查,最好由血液病理学专家对切除的活检标本进行评估。除形态学特征之外,对淋巴瘤的准确分类需要特殊检查,包括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分子检测。细针穿刺活检标本不足以进行病理学评估。虽然粗针穿刺活检标本常用,但它们往往不足以进行完整评估,而且只有在切除活检不可行的情况下,才应进行粗针穿刺活检。

表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法,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和临床特征。(本表数据基于WHO最新分类法。对于大多数标记为“罕见”的其他大B淋巴细胞瘤,强烈建议由具有淋巴瘤专业知识的血液病理科医师确诊并治疗。)

本文主要涉及DLBCL,NOS(后简称DLBCL),根据基因表达谱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亚型和活化B细胞(ABC)亚型以及10-15%的不可分类型。ABC型的预后较差,3年PFS率仅有40-50%,GCB亚型则达75%。ABC亚型的特点是慢性B细胞受体信号和核因子κB活化,而GCB亚型表达的基因常见于生发中心B细胞,包括BCL6和EZH2。

对分子畸变(包括基因突变及拷贝数增加或减少)的详细分析促使我们提出了新的DLBCL分类法,因此产生了超出起源细胞,根据遗传学定义的独特亚型,它为个体化治疗带来希望,但在临床应用之前还需要更多验证和发展。

靶向药物可能在某一个亚型更有效,这表明表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化。另外临床中虽然很少分析基因表达,但预计未来很快会有适用于常规医疗的基因分析平台。

除了基因表达谱分型,免疫组化为基础的分型如Hans分型亦可以区分GCB和non-GCB(后者包含ABC亚型和大部分无法分类型)。此分型仅能接近基因分型,且有误分型的风险。

DLBCL的分子异质性很广泛,除了上述分型,FISH还经常检测到有显著临床意义的基因重排,比如DLBCL中MYC重排发生率达12%,而MYC重排伴BCL2/BCL6重排有4-8%,且主要是GCB亚型,另外BCL2重排仅见于GCB亚型,称为“伴MYC和BCL2/BLC6重排的高级别DLBCL”,即常说的双打击或三打击淋巴瘤,这类患者在R-CHOP治疗下预后较差。

数据表明,当MYC和免疫球蛋白基因伴侣发生易位(临床罕见)时,其不良预后尤其明显,和BCL2伴BCL6重排的预后相似。

回顾性分析显示R-CHOP在以上病例的疗效不足,需要更强效的治疗方案如DA-EPOCH-R等,从而可以改善预后,建议在适当患者使用。

与FISH检测中相对罕见的双打击和三打击淋巴瘤不同,免疫组化分析得到的MYC蛋白过表达的发生率可达45%,而BCL2蛋白过表达也有65%(不含MYC和BCL2重排),且近30%的DLBCL同时存在MYC和BCL2过表达,称为双表达淋巴瘤,双表达较单表达或不表达患者的预后更差。双表达不是一个孤立的生物学存在,因为潜在的复杂分子学机制,它在GCB和ABC亚型均存在,但在ABC亚型更常见,这可能是它影响预后的部分原因。

流行病学

诊断DLBCL的中位年龄是60岁,其中30%大于75岁。虽然多数患者没有淋巴瘤史,但DLBCL可以转化自潜在的低级别B细胞淋巴瘤,流行病学研究认为DLBCL的发病时由复杂的多因素引起,风险因素包括基因特征、临床特征、免疫失调和病毒感染、周围环境、职业暴露等。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结局、危险因素和生物学特征

虽然DLBCL不是遗传性疾病,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发现了多个遗传易感性位点,涉及与免疫功能相关的通路。

分期和应答评估

分期和应答评估应遵循AnnArbor和Lugano分期标准,但近年PET-CT因其高灵敏度开始在临床取代CT的地位,诊断时的总代谢肿瘤体积可能具有预后意义。

骨髓活检阳性率为15-20%,如果和大B细胞同时存在,它们与不良预后相关。另外如果有PET-CT分期,骨髓活检就不再强制检测,虽然偶尔会漏诊小体积病变或混杂型惰性淋巴瘤(但不改变临床结局)。

治疗后的应答情况评估也最好以PET-CT进行,根据Deauville五分量表进行解读,并将纵隔和肝的摄取情况作为参考评分。1分或2分,可能还有3分可被视为完全代谢应答。

治疗期间可以使用CT扫描检查未缓解或疾病进展。评估中期PET-CT意义的研究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但2~4个周期治疗后的PET-CT似乎具有预后意义,尤其是采用定量方法评估应答情况时。另外,仅基于中期PET-CT结果就调整治疗方案并未影响预后,因此仅限于临床研究使用。

近期,循环肿瘤DNA作为中期肿瘤评估手段带来希望,正在积极研究中。

虽然数据较少,但治疗后的影像学监测不影响预后,一般不鼓励使用。患者前2年应每3个月行临床检查一次,后续6-12个月一次。诊断后保持无事件生存2年的患者,其预估OS可接近同龄正常人。但医师应监测患者长期风险,如迟发感染并发症、自身免疫紊乱、第二肿瘤和心血管事件。

预后因素

IPI指数仍是临床中预测结局和临床试验中患者分层的主要工具,并在近期得到完善和验证,但它诞生于利妥昔单抗之前,现在预测价值有所不足,而近期的NCCN-IPI指数可以更好的识别高危患者。

但上图中的预测指数存在不足,就是无法识别极高危患者或生物学异质性。而Table2中许多生物学因素与预后相关,但并未纳入一个完整的、经过验证的预后指数。

该文章还详细描述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方案,针对晚期、局限期、标准治疗不可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预防、适合/不适合移植患者等提出了完整的治疗方案,还提到了CAR-T细胞疗法以及新型疗法。(具体方案可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流程

来源

综合“聊聊血液”、“NEJM医学前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engshw.com/jhrs/10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