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盂的强大功能令它受到国人的青睐,终于荣登大雅之堂,成为国事外交等正式场合的标配。
从幼儿园时起,我们就被教育“不要随地吐痰”,并被告知随时随地携带一包纸巾,将痰吐在纸巾上包起来扔进垃圾桶里,这才是讲文明的好孩子。
很多90后可能已经不知道,在手帕纸还未普及的年代,中国大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叫“痰盂”的东西,是专属于那个时代“文明吐痰”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寻常百姓家的家居必备用品,甚至屡屡出现在各国领导人的面前,成为历史上某些重大时刻的见证者。
曾风靡我国上个世纪的搪瓷痰盂
而且痰盂似乎还是中国人特有的发明,在其他国家甚少见到,虽然如今这种饱含中国特色的物件已经在中国人的生活里销声匿迹了,但作为一个时代讲文明、讲卫生的标志,绝对值得大书特书一番。
老舍、梁实秋、唐鲁孙等许多知名作家都曾在“痰盂”上着墨。
梁实秋在《痰盂》一文中写道,痰盂是“家里每间房屋”都要有的东西,尤其是客厅里,“两把太师椅中间夹着一个小茶几,几前面必有一个痰盂”。痰盂是来者不拒的,“烟蒂、茶根、漱口水、果皮、瓜子皮、纸屑,都兼容并蓄,甚至有时也权充老幼咸宜的卫生设备”,称得上是中国的多功能垃圾桶了。
痰盂的强大功能令它受到国人的青睐,本是极其亲民的藏污纳垢之具,却终于荣登大雅之堂,成为国事外交等正式场合的标配。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痰盂曾经风光无两的岁月。
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结束了两国长达20多年的隔绝状态。在两国领导人会面的现场,我们看到了不止一个痰盂:
毛泽东等领导人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随后便以尼克松首次访华为素材创作了歌剧《尼克松在中国》,剧作人员在舞台上细致还原了两国领导人当年会面的场景,连角落里那些个不起眼的白色痰盂,也没有被落下,令人在感受一个国家文明印记的同时,更不得不为创作者的敬业态度而肃然起敬。
美国歌剧《尼克松在中国》现场剧照
就在当年,继美国总统访华之后,日本领导人也踏上了中华大地。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时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任务,不变的是地上的痰盂:
年9月,周恩来和来华访问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会谈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多次会面,商谈香港问题,痰盂仍然在会场占据着一席之地:
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如今,在普通的家庭里,已经没有痰盂的踪影了,更不用说像国家领导人会面这样隆重的场合,但是痰盂仍然是那个时代的人们追求文明生活方式的一个具象化的缩影。
每个时代都有独属于这个时代的风格,就像我们现在习惯于将痰包进纸巾扔掉一样,而过去的人却习惯于将痰吐进痰盂里,一种习惯只有与它所处的时代相契合,才是真正的“文明”,而“礼”便蕴含其中。
但无论人们的习惯如何变,随地吐痰总是不受欢迎的。
那为什么中国人如此喜欢痰盂呢?
因为香港的华人精英认为,就算低端同胞再肮脏污秽,也应该为他们的权利抗争到底。
什么刻板形象最适合用来侮辱中国人?
答案在今天可能已变得多元,但在十多年前只会有一个:吐痰。
▍日本人开发的恶搞游戏《香港97》就以「吐痰」讽刺「来自大陆的人民」(因为不熟悉中文,开发者还把「一边」错写成「一遇」)
这种刻板印象并不公平:遭受此类羞辱的中国人,其实比今天的西方人更能接受整齐划一的文明守则,他们非常愿意诅咒那些给国家丢脸的低素质同胞,也非常愿意政府制定重罚来修正人们的行为。
所以,在保有吐痰习惯的领导人逝世数年之后,中国城市居民已普遍学得不再吐痰,连曾经常见于公共场所的痰盂都变得越来越罕见了。对此,年轻一代中国人的普遍反应是吐气扬眉,认为我们终于摆脱了那个野蛮低下的象征。
不过,中国人爱用痰盂的形象虽不雅观,却并不野蛮:它其实是大英帝国殖民者的馈赠。
下等人才有痰要吐
今天,我们很难把欧洲人和吐痰联想到一起,他们仿佛不会有痰。
历史上,欧洲的上流社会很早就把吐痰这一行为跟粗俗下等挂起了钩。英使马戛尔尼到北京晋见乾隆皇帝时就发现,清朝官员「极少使用手帕,而毫不介意地在室内到处吐痰」,令人难以忍受。
▍??英国讽刺漫画家詹姆斯·吉尔雷绘制的马戛尔尼晋见图??
当然,马戛尔尼的文明进度也还是有些欠缺,他的喉咙仍然有痰产生,只是使用手帕,以避免随地吐痰给别人造成不便。比他更晚的欧洲人,逐渐学得绝不痰从口出,如果呼吸道实在不争气,就偷偷咽下去。
为什么欧洲人能修得如此文明境界?
这是因为,他们的吐痰习惯是随着上流社会的行为规范而被一步步修正的,与公共卫生关系不大。每当一般市民追上了上等人的矜持程度,后者就有必要更拘谨一分,结果,在近代科学意识到吐痰的危害之前,欧洲上等人就变得连有痰这件事都不可告人了。
▍欧洲吐痰礼仪的演变
既然只关乎观瞻,当欧洲人开始全球殖民时,他们也很少想到要把这等礼仪强行教授当地土著。
直到细菌学革命的到来,才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吐痰的嫌弃。
年,德国医学家罗伯特·科赫发现,肺结核这一被传统称为「Consumption」、视为遗传病的顽疾,竟然是一种传染病,结核杆菌就是肺结核的病因。
不久后,科学家就发现,结核杆菌的传播途径是通过飞沫,患者随地吐痰风干后的产物也可能威胁到健康人群。从此以后,吐痰从一个礼仪问题,变成了公共卫生问题。年,法国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反吐痰法规。
▍罗伯特·科赫和他发现的结核杆菌
真正大受这一发现冲击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国。
其实直到20世纪初,美国人仍然惯于吐痰,甚至随地吐痰。这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在17、18世纪殖民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也是全球第一个宪政稳固的平民共和国,其立国基础形成时,欧洲还不太鄙夷吐痰;其国家建立后,美国国民更是把欧洲上流生活看作腐朽堕落的模板,少有人热衷效仿。
▍即使在立法禁止后,美国人的做法也还是西方最接近中国的,他们在公共场所广设痰盂。图为年代一个芝加哥法庭里设置的痰盂。
然而,得知吐痰背后的健康危机后,美国立法机构也不再宽容。年,纽约市通过了全美第一个在公共场所禁止吐痰的律例,很快得到其他城市效仿。到一战之后,绝大多数美国城市都有针对吐痰的法规。
不能任凭低端华人受公共卫生的苦
在中国,对吐痰的打压也从欧洲人开始。
远道而来的殖民者,早已看不惯中国人的吐痰爱好,尤其在那些归他们统治的城市。有细菌学说撑腰后,他们终于把禁止中国人吐痰一事提上议程。
事情的起点是年底,香港洁净局局员堪富利士(HenryHumphreys)提问:「公共卫生官员是否同意,下层华人普遍性地在公共建筑物与公共设施中吐痰的污秽恶习,对于公共卫生造成伤害?」
▍尖沙咀的堪富利士道就得名于这位堪富利士的家族
公共卫生官员立即表示同意,还补充道肺病死亡率约9%,出台禁令确实刻不容缓。此时,他们毫不讳言立法的针对对象,就是那些华人「苦力,或任何其他人」。第二年年初,相关规章便付诸讨论。
正是从这时起,香港上层的华人精英站了出来,为他们的低端同胞与港府抗争。
最初的低端华人代言人,医院总理及华商公局主席的刘铸伯。他在十多年前就是驰名港九的华人维权代表:年,殖民当局为防范鼠疫,在疾病高发住区强推消毒措施,造成五万多港人无处居住而离开香港,当时正是刘铸伯出面,向港府提出十八条质问,如为什么不考虑安置就破坏居民住所。
▍洁净局人员正在消毒
五年后,英国人任命刘铸伯做洁净局局员,刚好与那位企图禁止华人吐痰的堪富利士同事。
▍刘铸伯
深感中下层香港华人已为公共卫生「受了非常多的痛苦」的刘铸伯,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吐痰禁令的两个质疑点。
第一个质疑点是,到底什么算「公共场所」。按一般定义,华人聚居的公寓也是公共场所,难道政府要起诉那里面的居民?
第二个质疑点更为基本,就是英国人说的「华人爱吐痰」不正确,像刘铸伯这样的高端华人就不随地吐痰,都是用痰盂或手帕,低端的华人才随地乱吐,因为他们没有痰盂。所以,政府可以对随地吐痰的高端华人处以十元罚款,却不可以处罚低端华人。
他的反对足够有力,英国人一时回应不了,就决定先去索取美国的法规,等大家研究过后,再讨论如何学习纽约经验。
吐痰是华人的天然权利
几个月后,卫生官员拿出了禁止吐痰的修订法案。他们建议设定一种「滋扰」罪,向随地吐痰者罚款一元,只要其作案地点地点满足两个前提条件:现场有布告禁止吐痰;现场设有痰盂。
先前的版本,这个修正案让步了不少,但不光刘铸伯不认可,连港府主持讨论会议的英国官员马斯德也觉得它不合理。
争议的核心在于,毕竟华人对西人习惯知道的不多,若不经宣教就急于推出处罚条例,华人会不会奔走相告:「香港是个烂地方,走街上有痰必须吞下去。」
▍20世纪初香港最有影响力的中文媒体《华字日报》,经常歪曲港府政策原意
马主席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当时香港的中文报纸已经在传播这样的谣言,说「有必吞之云云」。英国人历来不擅长应对民间谣言,洁净局也就通不过法案,最终只得交给香港总督来介入。
港督卢吉完全站在禁止一方,他认定处罚条例还是得有,如果只是宣传教育,起不到多少作用。
▍在美国,吐痰禁令通常也说得很模糊,只说禁止吐痰而不提醒有痰怎么办
??同时他还指出,新加坡是看到香港先行,才跟着考虑禁止吐痰,结果他们效率奇高,四天就三读通过了法案,香港的行动却止步不前。
强硬之余,港督也有些表面让步,他试图淡化此前讨论中「西人文明卫生」与「华人吐痰恶习」的二元族群对立,转而在详细阐述防控疾病的科学道理后,把条例解释为一个对大家都好的方案。
但即便是港督,也没有能力扫除一切反对的声音。这次,定例局内唯一的华人非官守议员何启接过了刘铸伯的反对旗,他表示,「将一个习惯变成一项罪行」的法律都是苛法,无论这个习惯多么肮脏与污秽,都不该变成政府抓人罚款的借口,一旦这么干,香港人将离港而去。
▍卢吉和何启,二人关系并未因这一争端变差,还共同出力创办香港大学,卢吉卸任港督时,有市民自发送行
??他也感谢港督说明新规不是针对华人,但直言公众很难相信,因为吐痰习惯是很多华人的「第二天性」,「不由意志控制」,即使政府把它定为非法,华人一下子也改不了,只能是大批被控违法。
和刘铸伯一样,他坚持要求港府先宣教,先广设痰盂,再说下一步。如果非要设罚则,那就得同时规定政府义务,要求政府在所有罚款的地方都提供足够的痰盂。
何启议员是香港第一个取得西方医学学位的华人,只因为「他的同胞不愿意接受西医治疗,除非免费」,才弃医从政。他在公共卫生问题上提出意见,英国人也不得不重视。
▍年,何启为纪念亡妻Alice医院,成为香港首间为贫苦华医院
港督于是再次做出两点让步,一是承诺在公共场所都设痰盂,二是承诺六个月内不会颁布罚则。但法案方面,他仍然坚持要三读通过,授予他随时发令罚款的权力,让港人晓得这不是闹着玩的。
结果法案还是三读通过了,其最终版本明文规定,港府有权处罚随地吐痰的人,而宣传教育、广设痰盂则只是他们的口头承诺。
无痰盂,不禁止
香港禁止吐痰,眼看就要板上钉钉,群情激愤的华人只剩下最后一招:收集民意,向伦敦请愿。
但请愿也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华人精英们一番商讨,研究出了新的「漏洞」:这个法案,在英国本土都没有过,为什么专挑香港新加坡订立呢?这摆明歧视我们华人!
于是,华商公会给伦敦理藩院写了一封请愿信,希望英王不要批准法案。
▍香港人所称的伦敦「理藩院」,即英国殖民部,这是它曾经使用的办公楼
在信中,他们并不只是诉苦,而是有理有据地陈述了先前华人是如何与港府合作实施洁净条例,证明华人社会是有能力自治的,不应该以严法来扼制。他们还声明,华人社群同样反对随地吐痰,如果港府愿意合作,他们将自行解决这一公共卫生问题。
这一次行动不再局限于高端华人,公会广泛发动街坊,共征集来八千多人署名请愿信。同时,80多位华人领袖也向港府提出,他们将自行组织「劝戒公地任意吐涎会」,由何启担任主席,刘铸伯等三位洁净局议员担任副主席,而这个组织的核心职责,就是与港府合作,「多设痰盂」。
面对汹涌的民意,港督终于也态度逆转,表态说这些华人提出的「正是我们提出,而且已经采取推动一些日子的过程」,他乐意合作,「信任他们会以『热诚与能量』而竭尽所能,我祝福他们全面成功。」
此后,定例局又经过三读,删除了处罚随地吐痰者的规定。
▍禁令受挫后,西方人对华人吐痰习惯的鄙夷仍长期存在。这是一则年的上海漫画,描述了白人侍者羞辱寻找痰盂的老克拉,要他「吞进肚里回家再吐」。
作为港人争取的结果,痰盂成为了华人追求现代卫生的一项核心设备。民国其他城市也学习香港,把痰盂设立在公共场所,以劝导而非强制来杜绝随地吐痰。30年代上海儿童教唱「路上吐痰有阴沟,家里吐痰有痰盂」,与港督当时主张的标语「在屋则须用痰盂,在街则须吐于街边沟渠上」,如出一辙。
▍年天津南开中学卫生守则里也有一条:「对于吐痰别特禁止,各处都有痰盂,吐痰时必须吐入痰盂内。」
中共掌握政权后,也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直到90年代,有访问新加坡的官员带回「先进经验」,不少地方政府才恍然大悟:「为何不处以高额罚款呢?」
▍20世纪后期,中国仍不忌讳在重要场合出现痰盂,这在全球可能独一无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阶层的生活方式逐渐西化,痰盂恐怕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历史遗迹。但愿刘铸伯、何启等华人精英对其低端同胞抱有的怜悯、关怀、敢为之抗争之心,不要也随痰盂消逝。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过吞痰的经历,有的人是因为随身未带卫生纸,又羞于随地吐痰,就违心的将痰吞到肚子里去了。
人生在世,谁还没点有痰的时候,如果恰好在考试、开会,或者没带纸巾、没有卫生间...总有一些情况会迫使你不得不吞下去...听起来是很脏,但是我真的想知道这么做会不会对我们的身体有不好的影响?
把痰咽下去,细菌会影响身体吗?
一般情况是不会...
痰是一种“脓性分泌物”,主要是大量的白细胞吞食病菌之后死亡的“尸体”,本来就没带多少病菌。被吞进胃里后,经过胃酸的浸泡,仅剩的病菌也会被处死,对人体没什么杀伤力。
但你如果有肺结核的话,把痰吞下去就没那么幸运了!
结核杆菌的生命力特别旺盛,胃液很难把它们全部杀死,即使痰中只有一点结核杆菌,也很容易感染肠胃,造成胃、肠结核。
痰咳不出来,该怎么办?
多喝水、拍背、练咳嗽
如果感觉痰一直卡喉咙上,怎么咳也上不来,可能就是你的痰液太粘稠了,多喝水有利于稀释痰液,让痰液更容易咳出。(友情建议:最好可以每天喝水mL以上,但是有心功能不全的人补水要慎重)
除此之外,拍背也有助于痰液咳出。不过不是随便殴打一下背部就行,具体动作您还得跟我来:
姿势侧卧或者是坐着都可以。
动作动手指并拢向内弯曲,也就是做“用手心接水”的姿势,在后背由下往上,由两边向中间拍。
力度拍背的力度不用太重,主要是手腕在发力,拍打时应该听到“叩叩叩”的声音,而不是“啪啪啪”的声音。
频率每秒拍2~3次,拍3分钟左右。
按这3步做,一次就能把痰咳干净!
1坐直站直保持上半身挺直的状态,这个体位有助于打开呼吸道,是痰液顺利咳出的保障。
2深吸一口气缓缓地深吸一口气,感觉嗓子痒痒的就再加把劲,到嗓子痒到受不了为止。
3咳身体稍微往前倾,用胸部的力量把这口气咳出来,痰会顺着气流上升,然后就能被吐出来。
一咳嗽、有痰,就吃点止咳药行不行?
最好让痰自己咳出来
咳嗽、咳痰是一种反射性的保护动作,它能够及时地清除呼吸道中的痰液。我们知道痰里面包裹的都是病菌、灰尘等废物,对人体实在是没有多少益处,最好还是能把痰咳出来,清理清理呼吸道。
如果咳嗽接连不断,比较严重的话,影响了正常生活,也可以用一些止咳药,如果咳嗽还是没有好转,医院看看。
小提醒如果嗓子里持续有痰,或者咳出的痰液不是常见的白色或灰色,甚至带有血丝,就得警惕是疾病在作怪了,可千万别不当回事儿哦。
身体虽然有自洁能力,痰也并非想象的那么脏,但长期吞咽还是会对身体造成影响的,所以还是把它吐出来的比较好。
可是在吐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方法,千万别随地吐痰。
最好的方法还是用纸巾包裹住嘴将痰吐出扔掉,这样能避免痰与空气的接触,防止病毒的传播。
专家名片卢刚医院副院长
上海院办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原上海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
曾领衔医院内科团队获-年度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诊治”优势专病;对危重症急救有多年临床一线工作经验。
擅长: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重症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及老年心血管病诊疗。
坐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坐诊地点: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号Points
痰盂曾是中国人“文明吐痰”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寻常百姓家的家居必备用品,甚至屡屡出现在各国领导人的面前,成为历史上某些重大时刻的见证者。
在众多知名作家的笔下,痰盂是“兼容并蓄”的藏污纳垢之器,是家家户户都不可或缺的物件。
痰盂中的秽物每天都要倾倒,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重复利用下的文明,似乎要比现在将痰吐进纸巾直接丢掉要更加卫生环保。
痰盂的强大功能令它受到国人的青睐,本是极其亲民的藏污纳垢之具,却终于荣登大雅之堂,成为国事外交等正式场合的标配。
一种习惯只有与它所处的时代相契合,才是真正的“文明”,而“礼”便蕴含其中。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信息交流,不构成对任何医药产品或服务的商业推广或广告宣传。有关疾病、治疗或药品的专业问题,请咨询医生或有专业资质的医疗人员。
※本文主要参考了雷祥麟的论文《公共痰盂的诞生:香港的反吐痰争议与华人社群的回应》,特此致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