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两张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是公休人员(当时对病人的称呼)在我院的合影。一张摄于钓鱼台上,另一张在钓鱼台下。照片清新自然,完全没有刻意的摆pose,作者用的是国产的上海牌单反,还是德国的蔡司相机,是还是,现已无从考证了。从画面上看,光圈、速度、焦距、景深做的堪称完美,很可能是抓拍。钓鱼台上照片有20多名公休人员,其中有两名医护人员。他们多数穿着患者服,有二位穿着棉结核袍。乍一看很像是一群文艺青年!据照片提供者邱枫(开院一内科主任)子女说:这是当时一内科医务人员和休养员的一次联欢活动。另一张是10多名公休人员在钓鱼台下,在呼兰河河床上,他们正在散步、看书、聊天。眼前蜿蜒逶迤,风姿绰约的呼兰河静静的向前,流向远方,流向松花江、黑龙江,流向大海……拍摄者是我八十年代在院图书馆的同事广利兄的姐夫,《黑龙江日报》首席摄影记者刘洪山。照片背景中的钓鱼台,一九二四年由军阀石得山修建,台之南侧刻有钓台两个大字。修建此台是石山与当地富豪地主争夺这块风水宝地,压住龙头,钓起青龙嘴,让青龙喝不到呼兰河水,干渴而死。并且在钓鱼台里放置了无数刀枪箭戟来刺杀青龙。以便自己家族兴旺,步步高升,飞黄腾达!呼兰乃龙兴之地,风水宝地。从前传说呼兰出官入仕的人会有斗米之多。龙头就是钓鱼台,龙尾是呼兰西岗公园。各位朋友有兴可俯瞰一下,现今经过修复省级文物保护建筑的钓鱼台。照片中的人物是来自全省各地的结核病患者,大多是来自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享受公费医疗。他们之中真可谓人才济济,藏龙卧虎。你看照片中两位患者小提琴拉的多么惬意潇洒,与那位二胡演奏者,演奏的是《二泉映月》?还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他们一定是学到了阿炳、余丽拿的精华,奏出的一定是天籁之音。看书的那两位看的是什么书?有可能是棋谱《桔中秘》或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据开院老职工讲,病人中有象棋和围棋高手,摔跤高手,大学教授讲师、工程师、八级焊工等等,在我的记忆中患者用废旧的X光片制作的扑克牌、转灯很是漂亮。照片中,他们个个笑容灿烂,顽强的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乐观的面对生活。他们热爱自然,向往美好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值得当今患者学习!
医院有休养员委员会,医务人员组织大家学习,活动,午休过后,河边围墙的小铁门按时打开,他们来到呼兰河边乘凉,垂钓、学习、娱乐。看到被挂上或打上来的活蹦乱跳的鱼儿,也跟着高兴,暂时忘记了自己的病情。当时治疗结核病一般都要住院三个月以上。医院为他们组织的各项活动也丰富多彩。可惜的是70年代呼兰县围河造田,把钓鱼台下面的呼兰河主河道改道了。但水还是顽强的从地下发展出来,形成现在的模样!一定程度地还原了结核病院这块风水宝地本来面貌!三峡大坝为了发电,呼兰河改道为了造田,大禹治水的经验值得决策者们借鉴,这种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我想今后不会再发生了!60年代初期,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我们国家正在慢慢恢复。我院年由呼兰疗养院更名为黑龙江省结核病防治院。建院10多年,医院逐渐走向正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年英国人大卫、韦得尔来院参观后给予了高度赞扬!从照片中可以想到当时的黑龙江省结核病防治院,所接收的病人来自各行各业,大多是层次高、素质高、文化水平高。可以想到我医院各项建设、拥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外,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流的。医务人员中有拿起相机搞摄影的,医院全景照片就是那时完成的。医院成立的医学摄影室,制作出的黑白片、医院科研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工作。年排演的话剧《雷雨》,年排演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后来排演的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更是蜚声院内外。呼兰河畔的我院职工多数都是游泳健将,每年的毛主席畅游长江纪念日都要下河竞渡,钓鱼台下,场面蔚为壮观。曾记否,到呼兰河击水,浪遏飞舟!黑龙江省结核病防治院代表队参加呼兰县运动会总成绩第一非我莫属。当时我院有位司机师傅周广利,他以年珍宝岛反击战,英雄于庆阳为原型创作的巨幅油画《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在医院的建筑物上格外引人瞩目。我院职工组成的乐队是很有名气的,鼓、号、琴等奏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望着钓鱼台呼兰河下拍摄的这两张老照片时,突然想起了孔老夫子说过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脑海里浮现出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时间是一条漫漫的长河,岁月不会使辉煌蒸发,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几十年过去了,忆往昔,峥嵘岁月,物是人非。几张照片,为我们留住了岁月的痕迹,留下了医院欣欣向荣的印记!映射出医院地理、环境、人员天人合一的美好景象!这就是老一辈结核病院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医院的无比热爱之情!对工作火一样的热情!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奉献精神!对病人如亲人春天般温暖的呵护!对待生活那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这就是今天积极向上、无比辉煌的结核病院底蕴和文化内涵所在。
早期白癜风治好的方法北京看白癜风最权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