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外因理论是我们致病的条件,内因则是我们耐寒和治病的根本。人体内的正气是由人的心情来决定的。所以中医认为;得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内伤七情”(喜、怒、哀、思、悲、恐、惊)。内伤七情伤的是脏腑,如:喜伤心,惊伤胆,恐伤肾,悲忧伤肺,怒伤肝,思伤脾。脏腑受伤必然影响其功能的正常活动,降低了对自然的适应和防疫能力,在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时才会得病。如何调节心理,也就成为了我们耐寒锻炼的突破口。
在人体耐寒过程中发现,由于人们当年经历的残酷打击、不良事物等,使自己的心理不平衡,存了信息,这些信息存留在体内,形成了病因。一旦遇到适当时机,这些信息,就像电视发射台一样,发射到身体的某个部位,破坏我们的肌体,影响我们身体内脏功能,并且产生冷的感觉。而通过消除导致寒冷的心理病因后,身体就能恢复正常,同时对内脏也进行了系统的调节和治疗。
经过二十几年对耐寒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寒邪侵犯人体的规律,即从皮(肺)开始,肉(脾)、血(心)、筋(肝)、骨(肾)。而且,我们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图:
五体:皮肉血筋骨
五脏:肺脾心肝肾
五行:金土火木水
五行相生即——水、木、火、土、金是自然规律,是顺五行;然而耐寒却不同,我们用的是反生的关系,即逆五行。所以在残酷环境中,我们要想保持身体平衡,就要在残酷环境中提高战胜困难的勇气,才能不怕冷。下面分别介绍耐寒中对五脏的心理调节规律。
肺与耐寒
一、肺的功能概述《黄帝内经》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气、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它与体表组织的关系是:肺开窍与鼻,外合皮毛。
肺取象是相辅,相当于一个国的宰相、丞相,治节有辅佐、管理之意。什么样的心情波动导致肺的病呢?与保护、辅佐、支持、关心、帮助和管理这一类情感有关的心情,都可以对肺产生影响。从肺在人体的位置看:肺包裹着心脏,对心脏起着保护作用。所以对重要、重大的人、事、物、动物等的保护也在肺。对以后的忧虑、悲伤、分辨有用无用的心理,也可以导致肺得病。与中医讲的“悲伤肺,悲则气消”是一致的。
二、耐寒当中肺的调节规律1、肺主气
如果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肺气不足,就会产生气短、气喘等等。肺气不足的心理定位是:需要不足。这里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需要,包括地位、能力、面子、尊严等。在残酷环境中,人们需要别人的帮助、关怀,来改变环境而得不到;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不足;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得不到等,这些都会使肺气不足,将上述的心理,心平的想开肺气不足就会改变,耐寒能力就会增强。
需求不足,只是人的心理定位,并不是客观事实。比如:这里有半杯水,有的说:我已经有半杯水了(满足);有的人却说:我只有半杯水(嫌少、不足)。同样的半杯水,因为人的需要和心理定位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对任何事物的定位,都会影响相应的脏腑,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怎样的定位,身体就有怎样的反映。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另一个就是降低需求。往往前者不容易当时就能解决,最好的办法是暂时降低需求。如:国家公务员、企业高级蓝领的工作,需要大学文化水平。在自己没有能力达到时,我可以降低条件,作适合自己的工作。因为不论什么工作,都是社会分工不同,俗话说,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为之心平的努力,必然有属于我们的天地。
还有家长对孩子的事,望子成龙是人的普遍想法,无可非议。但有的人不考虑孩子的条件,盲目追求时髦、高标准,给孩子施加压力,盼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学钢琴、上大学。造成孩子厌学、生病,或者沉溺网络而不能自拔。如,某女士托人,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以为孩子能努力学习,没想到,孩子却以不学来抗争,这是对家长盼望心太过的一种平衡。每个孩子的素质、爱好、理想不一样,他们以后的前途也不一样,家长又何必强求。该女士存了信息,造成上下楼膝盖疼,想开后已有好转。
2、肺开窍与鼻,外合皮毛。
肺开窍于鼻而与喉直接相通,所以外邪袭肺可引起鼻塞、流涕等。皮毛,指皮肤。它位于体表,有保护人体抗御外邪的卫外功能,并能随着外界气温及身体温度的变化起调节作用,肺气虚弱,则外卫功能不足身体怕冷。鼻子是内外气体交换的通道,主呼吸与无形沟通心理有关。把有形事物概括后的无形概念,进入鼻子。经过一个事物你感觉很残酷,对残酷的接受情况,就进入鼻子,到达肺脏。其它事物的概括也是如此。如不幸、不好、失落、倒霉等等。
遇冷感冒主要是肺系统功能失调反映点在鼻子及皮毛。人常出现鼻塞流涕,嗅觉不灵。反思接受与不能接受、沟通与不能沟通的事情。人们需要的关心、爱护、沟通都是无形。沟通是对事物的认识,感冒就是对这类无形的、客观存在的事物产生的保护心而没能得到保护,才产生怕冷流鼻涕的症状。
如:当人们面对残酷环境和不良事物,认为是倒霉、灾难时,就会产生保护心、担心、自卑等等。
A、保护心。这个程序从小的时候开始输入,小孩看电影不知道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当家长告诉小孩以后,就开始为好人操心,当好人被坏人追到时候,心里着急,盼好人快跑;当好人抓坏人的时候,希望快抓到,就在这个时候人们的分辨心、保护心已经开始形成。这些保护心反应到日常生活中,演变成冷时需要加衣服、戴帽子等。保护这个概念是我们耐寒当中需要反思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要想到保护的对应点才起作用。如果你的定位点是“这事不可能保护了”,这种心理导致的冷,用加衣服、戴帽子等不能缓解。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定位点是保护不了。假如你认为“能保护一下就好了”,那么,披上个纱巾也觉得暖和了很多,不是纱巾的作用,而是心理定位所起的作用,是对心理的一种安慰,这点安慰即可演变成我们身体的感觉。
人的保护心是多方面的,如:经济不足、环境恶劣时,怎样使自己生存下来;遇到外来侵害,怎样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损伤;还有对孩子的保护心,孩子生病时,到处寻医问药,希望早日康复;天气变冷时,怕孩子冻着,为穿没穿着急、担心等,都会产生保护心。
经济、社会、工作等环境变坏时的保护心。如:非典时期,谈虎色变的保护心以外,对新生事物的保护;对娇嫩的保护等等,这些都可影响肺的功能,而产生冷的感觉。人的保护心,是源于对自己脏腑功能的不了解,对人得病及冷的原因认识不清形成的。天冷多加衣服,顺理成章,并没有认识到,通过调整心态,增强体质,完全可以抵御和适应严寒。
残酷环境可以毁灭人,这个观点,使人们拒绝到残酷环境去,不愿意经受失败、挫折而生成保护心。心平健康学的病因理论告诉我们,人不平的思维活动和心情波动,对人体内气血的影响,是致病、致冷的决定因素。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所以,我们不要惧怕不良环境,不害怕挫折和失败。
从自然力平衡的角度以及客观、辩证的角度去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有利,又有害。只看到“残酷环境毁灭人”的一面;看不到残酷环境,同样可以使人坚强、成熟,是成功起点的另一面,人活得就很累。所以对很多残酷的事物,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残酷环境造就人,未来更美好”。这也是我们耐寒中对残酷环境,不良事物的重新定位。去掉保护心,增强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耐寒时必须把以上的保护心逐一反思,才能增强耐寒能力。
B、与保护心相连的其他心情。辅佐、帮助、支持这些心情都与保护心相连,由保护心派生出的还有忧虑、悲伤、自卑等。人们在残酷环境和经受挫折时,极易产生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理解,或者帮助支持别人的想法。但能不能帮,帮了帮不了,太过、不及等产生的忧虑、孤独、失落的想法也影响肺的功能,使身体怕冷。
如:当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许多国有企业破产、转制,大批工人下岗,对此人们所产生的忧伤、担心等心理随之而来。怕以后有病没钱医治,老了没有生活保障,孩子毕业后没有工作等等,所以近几年肺结核病(悲忧伤肺)在不断增加,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从自然力平衡的角度看,这是历史的必然。当初,国企工人认为自己是铁饭碗,有看不起集体企业的工人和个体业者的亢奋心理,那么,多年后让你下岗,没有铁饭碗就是一种平衡的需要。对待这样的事,我们可以把眼光看远一些,就像两个人下棋,输的一方技术不好,因为走棋时就看到一步,而技术好的一方,能看见要走的很多步。因下岗想不开,为以后担心的人,就如同下棋只看到面前的一步一样,实际下岗后,有很多路可走,如果您想到有多条路可走,还会担忧吗?没有担忧,肺的功能增强,还能怕冷吗!
C、自卑心。轻视自己,没有自信,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把某些事物看得过好,有盼望达到但没有达到的心理。不能面对自身条件,只看到事物不利的一面,自身的工作、相貌、学识等都可以成为自卑的理由;对别人的羡慕心理,是潜意识的自卑。把盼望心调整下来,坦然面对自己的条件,找到自己的优势,重新安排自己。
3、肺主宣发、肃降,从自然整体观讲指事物的发展和下落;从生理功能讲指人的表现行为即想表现表现不了或不敢表现,憋在那里,可反映代谢失调如少汗、虚汗、多汗、咳谈、胸闷、气喘、胸水等。如:我们在调治胸积水的病人时,发现心理原因是什么事物憋在心里不能泄露。
根据以上的规律对肺进行调整,就打开了耐寒的第一条通道。
图片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