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极PK丨TNBC术前TAC化疗两轮后S

目前,对于TNBC术前TAC化疗两轮后SD尚可手术的患者,后续治疗选择继续治疗还是手术仍无定论,可谓是众说纷纭。近日,有学者专门针对这一棘手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赛,于是小编将精彩内容进行了情景重现,且听这回分解!

正方观点:TNBC术前TAC化疗两轮后SD尚可手术继续化疗

正方一辩

乳腺癌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如果用现在比较流行的系统决策术,即5w1h的6核分析法来解析这道辩题的话,不得不提出以下问题:1.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目的是什么?2.如何考量新辅助治疗2周期评效为SD?3.新辅助治疗2周期后疗效评估决策是否合适?4.2周期手术后系统治疗路在何方?

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目的

众所周知,高侵袭性的三阴性乳腺癌对于新辅助化疗的敏感性较高。CTNeoBC分析发现在三阴性乳腺癌中,pCR与后续的生存获益呈正相关,nonpCR患者的愈后明显低于pCR患者。

幸运的是,CREATE-X研究为nonpCR患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决策方式,经新辅助治疗筛选后,给予卡培他滨强化治疗,可以提高三阴性乳腺癌5年的DFS和OS。不仅如此,CREATE-X研究也体现出新辅助治疗可以提供药敏信息用于指导后续治疗,从而改善愈后的优势。

基于多项研究结果,各大指南和专家共识均提出,伴有较高肿瘤负荷的三阴性乳腺癌应优选新辅助治疗,通过这一推荐可看出三阴性乳腺癌优选新辅助治疗意在生存,同时服务于局部。

如何考量新辅助治疗2周期评效为SD

早期乳腺癌中新辅助治疗期间将SD看做无效是基于局部,标准是ORR(客观缓解率,CR+PR),不包含SD,但晚期乳腺癌中,SD看做有效是基于生存,疾病控制率和临床缓解率均包含SD。那么如果立足于生存,在三阴性乳腺癌中新辅助治疗是否应该重新定义SD,将控制亚临床转移病灶看做为SD的价值。

2周期后疗效评估决策是否合适

每个临床医师都希望可以更早的预测出现有方案是否对患者有效,当无效时能够及时切换方案。一些小样本研究提示早期反应较好的患者,会有更高的pCR和DFS,但并不意味着4周期达到大PR的患者后续不能取得pCR,这在Grpartrio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Gepartrio研究的入组人群不包含PD患者,因此NC组(非反应型)中,SD患者占据了30%。早期疗效结果显示,早期反应型患者的pCR率更高,但非反应型SD患者也依然有机会从原方案中获得pCR。尽管切换方案后可以得到更好的生存,但大部分的生存获益人群为Luminal型,而非三阴性乳腺癌。与此同时,切换的NX方案为盲目切换,并不精准,若为精准切换,或许最后的成绩又是另一番景象。

基于Gepartrio研究结果,本中心也开展了一项小样本回顾性分析,共入组了60例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旨在评估2周期、4周期疗效与pCR和远期生存之间的关系。在2周期新辅助治疗时,SD患者比例较高,达到了46例,而进行到4周期时,SD患者降为22人,侧面反映出,一部分2周期SD患者在4周期时转换为PR,值得注意的是,最终的pCR更多的是由SD患者贡献的。经过中位随访52个月发现,2周期的PR与SD患者未显示出生存差异,而在4周期时得到了统计学差异结果,这似乎提示2周期的决策为时尚早。

有关新辅助疗疗效评估方法,多项研究均证实不同影像学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存在差异,现阶段磁共振是众多方法中较优的,但仍然不完美,不同的磁共振评估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疗效研究,其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存在差异。相较于病灶缩小或稳定,磁共振对PD的评估会更准确,尤其评估稳定时,磁共振多数情况是测量长径,而槽状退缩很难以最长径来界定新辅助治疗疗效,影像学检查结合病理穿刺或许可以提高准确率。因此,新辅助治疗2周期时进行决策,要慎之又慎。

“复旦四分型“除为一部分患者带来获益外,FUTURE研究也提示初始治疗时未经初筛,2周期新辅助化疗后,增大的SD患者可采取再穿刺,再分“亚亚型”指导后续的治疗。

2周期手术后系统治疗路在何方

接受过新辅助治疗后,术后辅助治疗目前可参考的循证医学证据仅有CREATE-X研究,但CREATE-X研究的入组人群至少经历了4周期的新辅助治疗,2周期新辅助治疗的这部分患者,辅助治疗背后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不充分,无法得到明确决策。

今天辩题中的“尚可”,表达出的含义就是对局部的担忧、系统的担忧以及是否会失去手术机会。局晚期患者无需考虑上述问题,若早期可手术或可保乳的患者处于SD状态,也没有理由给予手术,局部偏晚期勉强可以手术的患者才是真正被担忧的人群,若进行手术,也是处于“强扭的瓜不甜”的境地。根据目前的整形与修复技术,手术的时机也无需过分担忧。

系统担忧是源于一些基础研究,其结果显示,发生新辅助化疗耐药的细胞会促进肿瘤转移,但未有临床数据予以证实。因此,最终的决策方案应是,新辅助治疗2周期时应行疗效评估,筛选出SD患者。缩小SD患者给予原方案化疗;基于亚分型或多组学信息,增大SD患者更换更精准的化疗方案,手术绝不是2周期新辅助治疗后SD切换的最好方式。

反方观点:TNBC术前TAC化疗两轮后SD尚可手术手术

反方一辩

辩题中的“尚可手术”,说明这部分患者可手术,可治愈。因此我方认为,uptodate已经给出了辩题的答案,uptodate明确指出对于可手术的新辅助治疗SD/患者应切换手术。三阴性乳腺癌可分为局部晚期、不可手术、降期手术为导向的乳腺癌;可手术,肿瘤较大、不可保乳,降期保乳为导向的三阴性乳腺癌;可手术、可保乳、T>2cm、以敏感性判断为导向的三阴性乳腺癌。

今天辩题讨论的就是可手术、不可保乳;可手术、可保乳的这两类病人。2周期TAC方案选择继续化疗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保乳和敏感性判断,但是在可手术、甚至可保乳的背景下,继续化疗能达到目的吗?试图缩小肿瘤,追求保乳合理吗?获得敏感性信息追求生存安全吗?

SD继续化疗追求保乳的目的可行吗?

若继续化疗,可选择的方案无非是切换化疗或继续原TAC方案,但刚刚正方提出的Gepartrio研究却显示,新辅助治疗后SD切换方案,PD率为3.7%;继续原方案,PD率为4.4%,所以对于本应可手术的患者,冒着3.7%-4.4%的风险变为不可手术的PD患者,这样的结果着实无法令人接受。目前整形修复与重建技术完全可以保证患者的美观,让SD患者继续化疗冒着不能手术的风险,不仅不合理,而且没必要。

SD继续化疗获得敏感性信息追求生存安全吗?

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但所有乳腺癌均是全身性疾病吗,B04研究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B04研究对入组患者仅进行了局部治疗,经过25年随访发现,超过50%的淋巴结阴性患者达到了无复发生存,33%以上的淋巴结阳性患者达到了无复发生存,这样的数据提示乳腺癌并不完全是全身性疾病。于是今天辩题中的人群应区分为仅手术即可治愈人群和手术+系统治疗才可治愈人群。SD+PD意味着每天的血行转移:g重的肿瘤每24小时会向血液中释放(3.2±1.4)×个癌细胞。除此之外,三阴性乳腺癌nonpCR预后远差于pCR人群,这表示如果局部治疗不敏感,那么系统控制(对血行转移的控制)也不敏感,这意味着SD+PD不仅会增加血行转移的风险,系统治疗还对血行转移毫无办法。因此,将仅手术即可治愈的这部分人群完全暴露于“可治愈变为不可治愈”的风险之下,更无法令人接受。

SD若继续化疗,无论是原方案还是切换方案,SD+PD的概率刚刚正方已经指明是30%,最重要的是,根本无法鉴别出仅手术即可治愈人群和手术+系统治疗才可治愈人群这两组人群,也无法预测继续化疗后,未来哪个人会成为SD和PD,这才是临床中真正面临的困难。

如果正方的初衷是想通过卡培他滨强化治疗来改善预后,我方认为这种方案缺乏证据。CREATE-X研究是标准新辅助方案,SD后继续化疗若选择切换方案并不符合,缺乏证据;若继续原TAC方案,仍然缺乏证据,CREATE-X入组的是普通人群,而非今天讨论的经筛选的SD人群,同样不符合CREATE-X研究的人群特征,因此,参考CREATE-X研究时一定要慎重。总而言之,通过卡培他滨强化来改善生存,我方认为并不安全,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撞南墙不回头”,换个角度思考那就是“撞了南墙需要回头了”,两轮的TAC方案化疗SD好比撞到南墙,这提示需要尽快切换手术,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可手术可治愈的乳腺癌。

正方二辩

反方主要从以下角度阐明了他的观点:1.试图缩乳,追求保乳是不安全的,2.获得信息追求生存也是不安全的。但是他回避了两个问题:1.如何科学的评价TNBC术前TAC化疗两轮后SD,2.如何对TNBC术前TAC化疗两轮后SD作出科学的决策。新辅助治疗可以获取药敏信息指导后续治疗,改善和提高患者的预后,有研究表明,新辅助治疗可以降低ctDNA,正如我方一辩所言,不仅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engshw.com/ystl/10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