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核病防治的成都模式走向全国人民资

7月21-25日,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在成都成功举办,此次大会的主题为“鉴史明今防治结核”。

本次大会是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办,四川省医学会、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和首都医科医院承办,在“后疫情”时期,此次学术大会的召开,让结核病防治的急迫性再次得到强调,让每个人重新绷紧防治的弦。

这是一次高规格的结核病学术大会,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医院魏于全院士亲临大会授课,清华大学董家鸿院士在线寄语,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以及上百名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四川、广州、深圳、浙江、湖北、山东、福建等全国各传染病专业医疗机构以及CDC、医院的专家、学者,赶赴成都参加这次盛会,“取经”“吸取营养”的医疗机构人员有近人。

作为东道主,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在这次学术大会中可谓大放异彩,该院结核病防治专家、结核病大科主任吴桂辉在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改选中进入常委名单,这是20多年来四川的结核病专家首次担任常委职务。不仅如此,结核病防治的“成都模式”在这次学术大会上再次得到分享,毫无疑问,“成都模式”由此将惠及国内更多地方。

结核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结核病是一项重大传染病,一旦患病,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目前防治状况究竟如何?我国著名结核病专家、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医院唐神结教授告诉记者,如今,结核病仍然是威胁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每年新报告肺结核患者还有约80万,“我们国家仍然是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也是全球耐多药高负担国家之一,还是全球结核病伴HIV感染管理高负担国家之一,三个高负担,让防治工作依然严峻。”

中国防痨协会理事长刘剑君在作大会致辞时提到,我国虽然在结核病防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掉以轻心。他说,去年,新冠疫情的发生,对结核病防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表现在我国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发现有所下降,对耐药患者的影响更直接,“我们经过三年努力实现的50%的病原学阳性率,在疫情后又有所回降。”他说,好在是我国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结核病防控重新回到正轨,结核病人的发现和治疗率又开始回升。

尽管结核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专家们充满信心。

首都医科医院唐神结教授说,结核病是全身系统性疾病,仅限于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单打独斗是难遏制的;结核病更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仅限于医药卫生战线人员是难决胜的,需要全体卫生健康工作者、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更加紧密地拧成一股绳,才能最终缚住结核病这一恶魔,“我们这次学术大会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因此,本次大会既是一次严肃活泼的学术会,也是一次团结紧张的誓师会,在交流学术的同时,提高我们的认识,凝聚我们的力量,鼓舞我们的斗志。”

鉴史明今,学术交流“全覆盖”

今年的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在历经新冠疫情后重新从线上回归线下,而且采用了线下开会线上直播的方式向全国同步传播大会信息。正因为防控形势严峻,本次大会在议题设置上非常周全,尽可能通过不同的主题,将国际国内最先进的防治理念、治疗技术等传递给每一位参会人员。“这是我近几年参加的最具贴近性的学术会。”一名参会医生告诉记者。

究竟如何体现贴近性的?记者注意到,这次学术会设置了多个专场,分别有检验专场、综合医疗机构专场、预防控制专场、儿童结核病专场、骨科专场、临床试验专场、尘肺结核专场、介入专场、新产品新技术专场、诊疗专场、影像专场、营养专场、院感新冠专场、胸外科专场、结核病脑膜炎专场、重症专场、基础专场、病理专场等,几乎涵盖了结核病从预防到出现症状再到救治的整个过程,每个环节都有权威专家带来国际国内最新的技术和资讯。

除了专场,本次学术会组织了论坛和研讨会,比如“精准诊治青年论坛”、护理论坛、课题会等,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就多学科诊治病例、管理经验等进行交流探讨,以激发灵感,进一步推动结核病防治工作。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是目前四川省唯一一家三医院,该医院,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淀,他们总结出了很多很好的方法,这些经验和做法在这次学术大会上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表达。除了该院蒋良双副院长和结核病大科主任吴桂辉外,杨铭、何畏、万彬、徐园红、时正雨、侯可可、张丽慧、姚晓军、唐先珍、程耀、王冬梅等专家一一站在讲台上,分享专业领域的方法和经验。“在交流和碰撞中,我们也学到很多同行的先进经验。”吴桂辉主任说。

成都模式,进一步在全国扩散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医院唐神结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专门提到结核病防治的“成都模式”。他说,在成都,以成都市公卫中心为龙头的结核病防治在全国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在治疗上有独到的方案,特别是在耐多药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借鉴他们的做法。包括在这次会上,有不少的大会发言,来介绍他们的先进经验,向全国推广应用。”

那么,结核病防治的“成都模式”究竟是怎样的经验?成都市公卫中心党委书记徐鸿告诉记者,从年起,市公卫中心先行先试,率先建立“防治结合”的成都模式,并取得了成熟的经验,成都市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和工作质量不断得到强化,肺结核报告发病率连续12年下降,为推动健康成都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该院结核病大科主任吴桂辉进一步解释说,所谓的“防治结合”,就是疾控中心、医院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防治模式,即疾控制定规划、人员培训、数据收集,定点医疗机构做好病人的诊疗,而社区则负责病人的健康教育、追踪随访,避免他们中断治疗或不遵医嘱导致治疗受影响。她说,这种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的模式让结核病患者自始至终都得到较为充分的管理,由此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成都模式”运行几年后,其优势开始凸显出来。吴桂辉告诉记者:“在病原学阳性诊断率上,我们高于全国水平;在治疗上,我们普通结核的治疗成功率很高,一直保持在95%以上;在耐药结核的治疗成功率上,我们也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她说,从年开始,成都市又在全国最早开始实施抗结核新药的引入和保护项目,成都带领全省及我国西南片区规范使用新药,避免发生快速耐药,“我们在新药和新方案上进行了很多探索,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因此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医院唐神结教授对记者说:“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不仅在我国西南片区是领头羊,而且在全国有很高的地位,特别是在耐多药结核的诊治上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借鉴他们的做法。所以,他们如今的定位已经不在四川、不在西部,而是要走到全国去。”

结核病患者,负担或将进一步降低

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虽然是一次学术盛会,但与患者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技术向好,患者受益”。

然而,记者在本次大会上依然听到了对患者直接受益的好消息,比如,耐多药患者的负担有望进一步降低。

四川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汝鹏在大会致辞时说,四川结核病多发频发,报告发病率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危害全省人民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地区尤为突出,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长期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结核病防控工作。在积极的防控下,我省结核病发病率连续13年下降。

赵汝鹏说,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省将不断补齐短板,全面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他讲了6条我省加强结核病防治的措施,条条都与患者利益息息相关:一是将结核病防治纳入“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作为重点防控疾病;二是完善保障政策,积极沟通省医保争取年内完善保障政策,降低患者特别是耐多药患者疾病负担;三是提高监测、诊疗服务质量,加强全省结核病实验室质量控制,提高病原学阳性肺结核诊断率;四是进一步遏制耐多药结核病,推进耐多药规范化诊疗,扩大耐多药筛查范围;五是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有效防范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六是提升民族地区防控能力,开展“传帮带”,实施结核病防治能力提升专项计划等方式,促进民族地区诊疗、防控水平提高。

作为临床专家,吴桂辉对省医保将对结核病患者给予的保障变化充满期待,她说:“结核病、特别是耐多药结核患者,他们的治疗周期长、花费大,如果没有经费上的保障让他们得到有效治疗,就可能在人群中持续传播。所以,医保加强对结核病患者的保障,不仅仅是降低患者负担,更是保护了更多人!”

本报记者邓晓洪

供图 成都市公卫中心-07-:00:00:0邓晓洪规模大、规格高的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在成都举办结核病防治的“成都模式”走向全国/enpproperty本文来源:成都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zengshw.com/ystl/131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