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窝淋巴结结核多为身体其他部位结核如肺结核、胸壁结核及乳腺结核的继发感染。好发于青壮年及婴幼儿,女性多见。
腋窝无痛性肿物或腋窝不适感,单侧发病多见。早期皮肤颜色并无改变,后期随着病变进展,形成腋窝软组织结核性脓肿或形成窦道开口于皮肤表面时,可有皮肤色素沉着。部分患者可伴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体重减轻等。
图示患者左侧腋窝见一包块(箭头),皮肤颜色无改变;
(一)扫查方法
患者仰卧位或侧卧位,手臂外展或上举至头顶,充分暴露腋窝,首先对胸大肌、胸小肌以及腋静脉进行定位,锁骨下方区域所见肌肉组织为胸大、小肌,中间的带状高回声为胸大、小肌的分界,浅面为胸大肌,深面为胸小肌,然后根据肌纤维与周围软组织的回声差异明确胸小肌的内、外侧缘;彩色血流成像模式下,腋窝处胸大、小肌深面的粗大血流信号即为腋血管。确定三者的超声解剖位置后,按照五组腋窝淋巴结的顺序依次全面地作横向及纵向扫查。探头置于上臂内侧,沿腋静脉向腋窝顶部移动扫查外侧群淋巴结和腋尖群淋巴结,再由顶部移动至腋窝内侧壁扫查中央淋巴结。探头转为纵向,以腋窝顶部为轴线侧向扫查腋窝前壁的胸肌淋巴结和后壁的肩胛下淋巴结。
(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
腋窝淋巴结结核体积大小不等,平均最长径可达20~30mm,L/S常<2,淋巴结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皮髓质分界不清,髓质消失或偏心分布,部分可见强回声的钙化灶,较多者可呈弥漫性分布。CDFI:淋巴结内见点状、条状彩色血流信号往往分布于淋巴结边缘,也可无彩色血流信号。如形成脓肿,出现不规则无回声区,内含有细点状或絮状回声,有时加压时可见移动现象。腋窝淋巴结结核易形成窦道,可能与腋窝皮下软组织结构疏松有关。
图示左侧腋窝见一枚肿大淋巴结,L/S<2,内回声不均匀,可见无回声区,透较差,未见彩色血流信号;
男,18个月,发现左侧腋窝包块1月,图示左侧腋窝见一枚肿大淋巴结,L/S<2,回声杂乱,可见弥漫分布的强回声;
图示右侧腋窝见形态不规则低回声,似为两枚淋巴结融合,内回声不均匀,局部回声减低,边界不清晰;
图示淋巴结内彩色血流信号;
图示术后大体标本见病变淋巴结呈灰白色(箭头)
图示右侧腋窝淋巴结结核形成脓肿,浅侧见条状低回声(箭头)向皮肤延伸形成窦道(三角形箭头);
(三)超声造影
腋窝淋巴结结核的超声造影与颈部淋巴结结核相似,也可分均匀增强型、不均匀增强型和无增强型:①均匀增强型为病灶内的所有区域较均一的弥漫增强;②不均匀增强型为病灶内各增强区分布不均匀,强度不一致。病灶的边缘及周边可见环形增强,内部呈无增强、蜂窝状增强、结节样增强或分隔样增强;③无增强型为病灶未见造影剂灌注。
图示左侧腋窝见一枚淋巴结,L/S<2,淋巴门不显示;
图示淋巴结仅边缘可见点状彩色血流信号;
图超声造影见淋巴结呈环形增强(箭头);
图示左侧腋窝见一枚淋巴结,回声杂乱,内见多枚点状强回声及小片状无回声;
图示淋巴结边缘见条状彩色血流信号;
图示超声造影见淋巴结边缘及周边呈环形增强(箭头),内部无增强;
图示大体标本见干酪样坏死物,呈“豆腐渣样”(黑箭头)
图示左侧腋窝见数枚淋巴结,呈“串珠样”;
图示超声造影见淋巴结边缘环形增强(箭头),中央呈分隔样增强(三角形箭头);
图示另一枚见淋巴结中央见分隔样增强(箭头);
图示右腋窝见一枚大小约20mm×12mm的淋巴结,内回声杂乱;
图示淋巴结未见彩色血流信号;
图超声造影见淋巴结环形增强,内部呈无增强(箭头)。
转发给更多小伙伴,大家一起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