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张桐老师
张老师工作半年遇到过很多坑,庆幸的是每个坑他都恰恰好避过。今天分享出来,希望能给大家某些提醒。
话说张桐老师研究生毕业后,拒绝继承百万家产,决定从基层干起,医院。
医院的意思就是,只能做平扫,增强开展比较少。条件有限,所以待会需要大家会诊时请不要随意建议穿刺和建议增强扫描,请体谅。
张桐老师从就小过目不忘聪慧无双,信心满满地踏上了ct室唯一的岗位。月薪,多一点。工作第一周,来了一位患者:
男性,59岁,间断咳嗽,咳痰两年,临床医生要求胸部CT平扫检查——
(两年前的片子被患者丢弃了,觉得片子不吉利,放在家里不好)
好,资料就这么多,请大家帮助他远程会诊,看看应当怎么考虑?张桐老师当时的诊断意见是这样写的:
考虑左上肺结核;右上肺指套征,伴多发斑点状影,首先一元论考虑肺结核,肿瘤和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待排。医院进一步检查。
没承想,临床医生拿着这个诊断报告单找院长打小报告,控告张老师往外赶病人(小地方难免遇到小人物、小意外)。张桐老师生气得说,老子放弃了百万家产,就是为了一片丹心照玉壶,在基层多帮几个老百姓,老子就往外撵病号,怎么啦?我是让他去排除肿瘤,抓住生的希望。
病人听后很感动,就问张医生能不能给个靠谱的答案呐?到底是结核还是真菌感染还是肿瘤啊?
下面请云影胸心组各位老师帮助张桐老师回答。
好吧,大家集思广益,会诊后谨慎建议——
首先必须做一个增强扫描,观察支气管近端有无强化成分,如果有强化,要考虑到铸型生长的肿瘤,比如鳞癌;如果有条件还需做真菌检测除外ABPA;另外左上肺的病灶符合肺结核,结核相关检测也需要做一下。
做增强扫描,还可以观察病变的血供情况,因为富血供的病变在做支气管镜时要小心防范大出血;另外,曲霉菌感染对血管侵蚀力比较强,支气管镜时也容易引发大出血,要警惕。
好的,张桐老师从善如流,就这样建议患者了。
患者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最后选择只做一个支气管镜。支气管镜结果——
证实这是一个右肺中、低分化鳞癌,典型指套征;同时伴有活动性肺结核。恭喜张桐老师,因为他的果断建议,没有给患者延误治疗!张老师因此收获了他人生第一面锦旗——
医者仁心,谦虚谨慎
张老师于是信心满满,觉得他放弃百万家产从基层干起是正确的选择。
此处我们复习一下指套征:
第二个月,张桐老师遇到了另一位病人——男性57岁,间断咳血两年
有了前车之鉴,张老师又医院进一步检查。但仔细分析右上肺这个病灶,边缘有平直,有U型凹陷,病史两年,似乎倾向于肺结核,虽然没有钙化。于是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患者说,两年前因咯血,痰检结核菌阳性,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过。最近又出现了咯血症状。
张老师看了眼墙上的锦旗,给患者说你去做个支气管镜吧。
支气管镜结果:
右主支气管正常,右上叶开口内侧壁粘膜红肿肥厚,后段一亚段开口粘膜充血粗糙,中叶及下叶正常。
虽然支气管镜没有发现肿瘤细胞,张老师还是觉得不能大意,他给患者画了这样一幅图——病灶表面有分叶、可疑棘突征,胸膜侧似乎有侵犯,称之为胸膜栽桩征。因为有这些不能除外恶性的征象,医院进行增强扫描检查,必要时也可以穿刺。后来电话随访,据患者说,他们全家考虑了一下,决定节省下增强扫描和穿刺的费用,直接选择了手术切除。老百姓有时侯花钱真是斤斤计较,这一点请大家体谅,基层百姓不容易。术后病理:高分化鳞癌,伴结核这个患者是在结核病灶的基础上并发了肿瘤,暂时不能称为瘢痕癌,待会详细解释。好的,因为治疗及时,患者送来第二面锦旗。
院长也隆重嘉奖张老师,奖励他一百块钱????
关于胸膜栽桩和胸膜糊墙的含义,此处稍微解释下:
胸膜栽桩和胸膜糊墙这两种概念,最早是卜学勇老师在间质肺群提出来的,经过多位老师的实践感觉很有意义,所以大家在平时交流的时候开始使用这两个名词!主要用于描述靠近肺外围胸膜下的病灶,观察病灶临近胸膜侧的外缘间隙是否清晰,来鉴别良恶性病变。
通俗来说,恶性病变,常侵犯胸膜,甚至突破胸膜侵犯胸壁,胸膜脂肪线消失,就像一颗大树的根系扎在里面,这称之为胸膜栽桩,多见于恶性病变。
而相对应的,胸膜糊墙是指良性病变一般不突破胸膜,我们知道肺的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比较致密,对炎症、良性肿瘤等有一定的局限作用,一般不会突破胸膜,胸膜低密度线清晰,就像瓦工用水泥抹墙一样,不深入内部,不侵犯胸壁,一般常见于良性病变。
比如下图就属于胸膜糊墙,后来证实为肺脓肿
当然我们要知道,胸膜栽桩、胸膜糊墙不是绝对的征象,比如肺结核也偶见胸膜栽桩,恶性肿瘤早期未突破胸膜也可以表现为糊墙征象。黄勇老师说过,影像没有百分之百的征象,通常需要综合考虑才能做出较准确的诊断。张桐老师凭借这两个病例,在医院里站稳脚跟,创立了良好口碑。第二面锦旗是这样写的:
医术精湛,体恤病患。
第三个月又来了一个病人,男性70岁,确诊肺结核治疗半年后,咯血。
这次是临床呼吸科大主任来请张老师会诊,据主任介绍,上一次半年前检查,左肺尖有病灶,右肺门没有病灶。临床主任根据上一个病例也学到了一手。
跟病人说你家里条件不好,直接手术吧,还能省掉两千块钱的增强扫描费用。
但是张桐老师否决了临床大主任的提议,不同意直接手术。大家知道原因吗?
是的,黄勇教授以前教过我们,半年之内从无到有,而且长到这么大的肿块,要警惕小细胞肺癌。
小细胞肺癌可以在一年内从无到有,肺癌早期筛查对小细胞肺癌的远期生存没有明显的改善。
而小细胞肺癌只有一期可以手术。所以这个患者必须先做支气管镜,排除是否为小细胞肺癌。
所以这个患者先是肺结核,后来并发了小细胞肺癌。应当选择放疗或者化疗,他已经没有手术机会了。比较幸运的是这个患者对放化疗很敏感,目前已经生存四年。
所以张老师挣到了他第三面锦旗。
据卜学勇老师总结发现,小细胞肺癌早期可以表现为类圆形病灶,不具备明显的恶性特征,但是不能忽略。此处我们复习一下小细胞肺癌的影像特点:
小细胞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卜学勇
好,我们恭喜张老师赢得第三面锦旗:慧眼独具,匠心独运。转眼来到了张桐老师工作后的第四个月。由于张老师表现出色,院长觉得非常有必要开展增强扫描,于是给张老师配置了高压注射器、过敏反应应急预案、临床危急值处置流程等相关配套设施。
恭喜张老师鸟枪换炮!然后迎接他的下一个病例:
男性57岁咳嗽咳痰两个月,发热一个月
这个患者其实在两个月前支气管镜已经确诊肺癌了,化疗1次,但是最近一个月出现了发热,于是选择支气管镜检查,明确病原体。这是一个小细胞肺癌,化疗之后免疫力下降,继发了肺结核。通过今天的四个病例,我们知道了,肺癌和肺结核可以先后发生,可以先发生肺癌,也可以先发生肺结核。影像上要想到二者并存的可能。
不要先入为主,确定了恶性征象,想到了肺癌,而忽视了结核征象。也不要看到明确的结核征象,就忽略了肺癌。
关于肺结核和肺癌的辨证关系,目前没有明确的成熟观点。
但是胸科之窗段慧萍教授给我们作了很好的总结,大家不妨借鉴一下,仔细读两遍——
上面是肺癌和肺结核有关的理论。但也有人认为二者不相关,不相容,观点如下——
无论观点怎么样,实际病例告诉我们,二者有同时存在的可能性。在我们日常诊断过程中,不要忽视这个问题。
感谢张桐老师的四面锦旗,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
今天的参考文献来源——
肺结核合并肺癌病例浅析
俊豪赞赏